臺媒:台灣學生赴陸競爭加劇 需放下“優越感”
據台灣《旺報》報道,台灣青年、台灣學生“西進熱”,加劇了大陸高校內台灣學生的競爭。在清華大學就讀的台灣學生表示,台灣學生要“接地氣”融入當地,放下“優越感”。
北京大學臺籍博士生許晉銘。台灣《旺報》記者陳君碩攝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博士生許晉銘從台灣政大東亞所畢業後,2013年考取北大博士班,觀察這幾年的台灣學生“西進”情況,他注意到:今年報考北大的台灣學生大概是去年的1.6倍,但錄取名額並沒有增加,也因此讓台灣學生競爭更激烈。
許晉銘表示,早些年,“西進求學”還未形成熱潮,不少台灣私校學生還可入讀北大、清華,但現在隨著報考的台灣學生增加,大陸高校挑選更嚴格,台灣私校畢業生被刷掉的概率變大。
一位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系的台灣學生指出,大陸高校無論文科或理科,大一都必修微積分,台灣則是文科生高三就不碰數學,這也讓台灣學生的平均數學成績低於大陸同學,往往需要參加學校特別開設的課程補課。
這位台灣學生目前已經上“大五”,他透露,一起入學的共7名台灣學生,現在只剩2位“倖存”,其他5位都因生活適應不良或功課跟不上,而中斷學業回臺。他認為,台灣學生可以在求學過程中,提前適應大陸的競爭環境。
到大陸求學的台灣學生逐漸增多,有些學生選擇融入當地,有的則喜歡跟同鄉“報團取暖”。最近有台灣青年提出“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重發展,促融合,贏未來”的“臺青融陸六原則”。
薛皓四年前捨棄臺大,選擇就讀清華大學國際政治係,最近剛考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班,將在清華邁入第五個年頭。他擔任過清華大學台灣學生組組長,強調“接地氣”融入當地真的很重要,台灣學生不要再用“我是台灣人,我很特別”的心態來定位自己,而應該放下“優越感”,用“大家都是清華學生”的心態來做事。
薛皓認為,這可從認識室友開始,校方在宿舍安排上也看出用心,不僅會將台灣學生“打散”,4人住的宿舍還會安排“兩南兩北”,讓來自各地的學生可增進交流。
一位正在人民大學當交換生的台灣學生也認為,與室友長時間的深度互動是增進交流理解的好機會。他時常向室友介紹台灣有趣的事物或食物,在互動過程中,也可改變對彼此身份的一些刻板印象。(中新網8月31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