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蘇州科技型臺企中的舊穀倉
行駛在蘇州工業園區的蘇虹路上,飛利浦、博世等世界名企工廠依次排開。混凝土建築群中,位於臺企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簡稱“友達光電”)一隅的兩座古舊穀倉沿河靜靜矗立,守望著這片曾被稱為“千年水鄉”的土地。
“2001年我從台灣到蘇州時,工廠剛剛開建。這周邊80%都是空地,沒有幾條好路,一副江南水鄉的景象,一半以上的建材都是走漕運運來。”友達光電總經理郭振明回憶道。
當時,園區正經歷著飛速的發展。為給紛至遝來的外資企業騰出土地,當地有著千年曆史的跨塘鎮被整體搬遷,老鎮區成片拆遷改造。曾經的跨塘糧管所,成為了友達光電的新廠址,廠內的9座穀倉被逐一拆除。正當工程進展順利時,卻被時任公司總經理彭雙浪的叫停。在他的堅持下,尚存的兩座建於宋朝的穀倉被保留了下來。
據郭振明介紹,為了保留這兩座破舊的穀倉,處於草創階段、資金尚不充裕的公司特意將工程延期了3個月,重新畫了圖紙進行佈局調整。面對員工的疑惑,彭雙浪表示:“為了我們,整個鎮子都搬遷了。我們損失一些工期和經費又有什麼不可以?”
被拆除的石橋的立柱、不復存在的街巷的路牌、被時代淘汰的木質童車……在彭雙浪的安排下,一件件當地的老物件被公司員工收集起來,存放于穀倉中。有時,他甚至會挨家挨戶去“淘寶”。有人調侃“別的台灣老闆都是來賺錢的,你倒好,來撿破爛了”,他只是笑笑:“鄉愁總得有地方安放。”
隨著時間流逝,一幢幢現代廠房拔地而起。蘇虹路被人冠以“世界500強産業走廊”的名號,人們覺得“園區天生就應該這樣”,混凝土叢林中再難找到昔日古鎮的蹤跡。
郭振明依舊記得,在一次開放日活動中,曾經的古鎮居民重返故地。參觀穀倉時,對著滿墻的老路牌,老人們泣不成聲。“當時我們覺得非常欣慰,這片土地的歷史並沒有斷絕,而是融入了公司的骨肉,由我們延續了下去。”
不久前,友達光電請著名設計師對穀倉進行了全面翻修。對此,郭振明説:“我們是一家科技型企業,古老的東西註定要被新科技淘汰,我們紀念它們,是對傳統與歷史的敬畏之情;也是在冰冷的科技中堅持的一份人文溫暖。”他表示,今後公司每年還會對穀倉進行保養,將這份跨越千年的鄉愁延續下去。(中新社蘇州9月13日電記者 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