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鄂溫克族婦女的非遺情緣

編輯:王瑞穎|2018-09-14 15:51:29|來源:新華網

9月的呼倫貝爾天朗氣清,微風拂面。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産業創業園裏,58歲的薩仁其其格穿著一身寶藍色鄂溫克族傳統服飾,正忙著和幾個店員搭建柳條包:把可伸縮的木質構件“哈納”連接在一起,以柳條做圍,頂部蓋一層蘆葦簾子,再纏上鄂溫克族特有的五畜繩,一個精緻的柳條包就搭成了。

 

粗獷的木頭裝飾,活靈活現的皮雕飾品,色彩艷麗的少數民族服裝……走進鄂溫克族婦女薩仁其其格的民族手工藝品店,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幾塊木頭展板挂在墻壁上,向人們訴説著鄂溫克族柳條包、五畜繩、奶酒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故事。

 

今年是鄂溫克族自治旗成立60週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鄂溫克族五畜繩製作技藝的傳承人,薩仁其其格奔走在各個蘇木之間,為慶祝活動現場搭建柳條包、編織五畜繩,忙得不可開交。但無論多忙,只要和她提起鄂溫克族的“手藝”,薩仁其其格就會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拉著你的手講起柳條包和五畜繩的故事。

 

柳條包裏“住”著薩仁其其格的整個童年。在她的記憶裏,每到夏天爸爸媽媽就會在草原上搭起柳條包。不同於傳統蒙古包,柳條包以柳條做圍,蘆葦做頂,十分結實耐用。蘆葦頂夏天不漏雨,烈日曬不透,柳條代替氈子做圍,通風性極好。家裏9個兄弟姐妹,薩仁其其格是“老大”,夏天她喜歡帶著弟弟妹妹在草原上“瘋玩”,玩累了就鑽進柳條包裏一骨碌躺下,感受陣陣舒爽的涼風……

 

“我的弟弟就是從柳條包走出去,成為家族裏的第一個大學生,我也是在柳條包裏出嫁的。對我來説柳條包不僅是一個移動的房子,更是重要的‘家庭成員’,見證了家裏的每個故事。”薩仁其其格動情地説。

 

搭柳條包,少不了五畜繩。這種由牛、羊、駱駝等五種牲畜的絨毛紡線編織而成的毛繩,花色漂亮,結實耐用,是搭建柳條包不可或缺的物件。薩仁其其格説,自己從小就看母親和其他鄂溫克族婦女們坐在一起編五畜繩,年幼的薩仁其其格也在一旁模倣大人們的樣子,用小手拿著毛線繩使勁兒地搓。

 

薩仁其其格一天天長大,草原也悄悄發生著變化:路通了,自來水有了,蠟燭換成了電燈,牧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薩仁其其格逐漸告別了遊牧生活,住進城裏的磚房。但她的腦海中總是浮現兒時和父母一起搭柳條包、編五畜繩的場景,城裏越來越難見到民族傳統手工藝,薩仁其其格決心把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2015年,薩仁其其格聯合另外5名婦女一同創辦了達刊手工藝品牧民專業合作社,免費教牧民們製作柳條包、五畜繩、奶酒等,並訂單式收購牧民製作的民族手工藝品。2016年,旗政府投資建設鄂溫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産業創業園,為非遺傳承人、大學生和民族手工藝人提供創業平臺,薩仁其其格把合作社搬到了創業園區。入駐創業園後,合作社逐漸發展壯大,如今已有21名非遺傳承人,帶動五六百名牧民參與民族手工藝品製作,成為“全旗特色産業精準脫貧示範戶”。

 

薩仁其其格還把非遺文化帶進了呼倫貝爾市的大學和中小學,手把手教學生們做柳條包、五畜繩、皮雕等民族工藝品。今年6月,旗文化館在北京組織舉辦鄂溫克族自治旗成立60週年成就展,薩仁其其格把家鄉的柳條包帶到北京,親手為參觀者捧上飄香的奶酒,向他們講述草原上的非遺故事。

 

打開薩仁其其格的微信朋友圈,幾乎全是搭建柳條包的照片:照片裏的鄂溫克草原一碧千里,藍天白雲下,柳條包就像一顆顆散落在草原上的瑪瑙石,五畜繩則如同一根長長的絲線,串著草原上的“瑪瑙”,也串著一個鄂溫克族婦女的非遺情緣。(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4日電記者王雨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