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達沃斯聚焦中國開放機遇

編輯:母曼曄|2018-09-19 09:42:10|來源:人民日報

夏季達沃斯聚焦中國開放機遇

圖為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內,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一處名為“森林其境”的VR體驗區。本報記者 王俊嶺攝

 

9月18日至20日,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又稱“夏季達沃斯”)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本屆年會主題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打造創新型社會”,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位各界代表出席本次會議。

 

2018年適逢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又推出新一輪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措施,如何抓住中國對外開放機遇成為了海內外與會嘉賓們關注的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世界矚目

 

對夏季達沃斯的很多與會者來説,自身在華業務的成長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緊密相關。

 

IBM大中華區總裁陳黎明有著豐富的跨國企業工作經驗,在他的記憶中,改革開放初期,不少企業由於中外文化差異而産生了種種業務合作的趣事。“回首過去,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企業國際化思維方式的建立、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放眼未來,中國繼續推動全面改革與對外開放的正確方向是毋庸置疑的。今後,主動改革、主動開放的舉措如何落地會更加重要。”陳黎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從各方面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中國企業雖經歷不少挑戰,但獲得更多的是發展機遇。回望這4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事業波瀾壯闊,總結成功經驗,其中關鍵一條就是堅持發展市場經濟。我們看到,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只要一有市場空間就會抓住機會,頑強生長,形成推動經濟繁榮的燎原之勢。”雪松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勁對本報記者説。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説,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1979年,從此有幸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歷程。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增長了數十倍,人民的生活品質也得到了顯著提高。“許多預測中國經濟增長即將停止的預言,最後都被證明是錯誤的。我始終對中國經濟增長保持樂觀態度。”他説,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將繼續推動經濟發展,從重視體量增長到重視品質提高,新一輪科技創新浪潮將有助於推動這一進程。

 

■ 新一輪開放獲得認可

 

從不斷縮短負面清單到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從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到主動擴大進口……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舉措獲得了與會嘉賓的高度認可。

 

歐盟委員會官員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表示,歐洲十分歡迎中方市場開放的舉措與態度,這種開放涉及不同部門,可以促進市場競爭,加速市場發展,對經濟增長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力。

 

“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在過去一年半中是前所未有的。”摩根大通(中國)首席執行官梁治文説。貝萊德集團中國股票投資主管朱悅表示,他們對中國市場非常看重,也期待中國進一步的開放,讓更多外國投資者進入。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今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宣佈的開放舉措具有里程碑意義。開放不是為了開放而開放,而是為了解決金融領域中的問題,是突出問題導向的。“中國是一個很大的經濟體,內部發展不平衡,但能形成很好的對衝效應,因此對外部衝擊的吸收能力比較強。中國對外開放,尤其是金融開放,步子要適當,必要的時候可以稍微大一點兒。中國經濟總體的穩定性是比較強的。中國要立足於建設高水準的對外開放體系,步子不能停;對國內而言,要致力於形成高品質的市場體系。”劉世錦説。

 

■ 期待更多共贏商機

 

在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海內外經濟界人士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和開放商機都抱有高度期待。

 

在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副理事長赤星康看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變化是巨大的。如果3個月沒有到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充滿活力的中國城市,自己就似乎難以跟得上發展的步伐。

 

“中日經貿合作也有著不錯的前景。一方面,中國有龐大的市場,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另一方面,很多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大城市都有業務佈局。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今後兩國可以在更深層次加強合作,比如中國經濟的創新可以讓在華日企享受到新技術的外溢效應。”赤星康對本報記者説,日本經濟飽受人口老齡化困擾,中國也正在面臨類似壓力。未來中日雙方在教育、移動支付、可穿戴設備和遠程醫療等很多領域都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在張勁看來,“走出去”和“引進來”是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他表示,目前雪松控股正在積極開拓全球化産業佈局,希望在國家進一步推動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下加快“走出去”,全面參與全球經濟競爭與合作。

 

據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介紹,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聯通,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既有國際金融中心,又有龍頭科技産業和先進製造業,國際化水準較高。“對國外來説,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市場;對內地來説,也是一個進一步接軌國際市場的很好的結合點。”陳茂波説。

 

(記者 王俊嶺 李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