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擁抱”實體經濟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層融合。近日舉行的“2018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論壇”上,為我們揭示了諸多案例。
該論壇公佈了“2018年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申報工作”的評選結果,106個項目在2428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值得注意的是,申報項目中傳統行業佔比可觀。
“在應用類目中,科技企業佔比10%,而傳統行業高達90%。美的、伊利、上海飛機製造、長江電力、中日友好醫院等,在各細分領域都形成了示範性的案例。”工業與信息化部科技司高技術處處長趙策説。
人工智能對於解決傳統行業複雜系統、多約束條件下的生産問題展現出了明顯優勢。
以飛機製造行業為例。8大主要系統、28個關鍵協調介面、33種關鍵功能、450萬個零件……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應彪在論壇上列出了一系列數字,以説明飛機設計之複雜。大飛機被稱為“工業皇冠”。海量的數據、頻繁的人機交互、高度複雜的演算法軟體系統,這些為飛機製造帶來了智慧製造的場景需求。
什麼是智慧製造?“智慧機器+先進分析工具+人機交互,就是智慧製造。”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介紹,“人工智能與雲計算、大數據、5G技術一起,成為支撐智慧製造的信息技術。”
據魏應彪介紹,上海飛機製造公司正在建設5G園區,部署覆蓋整個園區的普及網絡,“5G方便設備的互聯互通及數據實時採集,為智慧製造奠定了大數據的基礎。”同時,一批先進智慧裝備的使用,解放了工人的雙手,如自動噴塗機器人、柔性軌制機器人、自動鑽鉚機器人、鐳射掃描機器人等。
在此基礎上,人工智能發揮作用,利用機器視覺、圖像識別、語音交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智慧感知、智慧排産、智慧檢測、智慧決策。
以飛機複合材料結構檢測為例。“傳統的檢測過程包括,製造預埋典型缺陷的標準對比版塊,掃描複合材料的結構、形成類似X光片的圖像和模型,進行人工對比與評判。”魏應彪説,由於版塊製作難、成本高,飛機結構複雜,缺陷種類多,圖像信號複雜,快速可靠的飛機複合材料結構檢測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
人工智能的出現,讓事情出現了轉機。“我們針對典型缺陷的樣本進行海量數據採集,提取關鍵信息後建立數據庫,並運用5G技術存儲在雲平臺上,連接評價系統。建立的深入學習模型可以對缺陷進行檢測,並且不斷迭代。”魏應彪介紹,目前評判的時間已經由4個小時縮短為幾分鐘,專業人員的成本降低95%。
事實上,將人工智能技術用於智慧檢測後,帶來的良品率提升,可給企業帶來可觀利潤。“良品率每提升1%,會增加幾個億的利潤。”深圳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張瑋説。作為一家面板公司,華星光電採用人工智能對面板海量圖片進行快速學習與訓練後,建立高精度模型,實現機器自主質檢。這一技術配合自動化生産線,從材料投入到成品,整整兩周的時間內,都不需要人為干預,“生産效率能提升5%”。
鄔賀銓為我們列出了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更多的結合點。“傳統視覺設備誤判率可能高達20%,人會犯重復的錯誤,但人工智能通過對錯誤的學習,可將誤判率下降到3%以下。”
“接下來説説,人工智能技術在優化生産參數中的應用。膠源産地、加工廠、批次數千個複雜因子都會影響橡膠品質,引入人工智能後,混煉膠平均合格率提升3%-5%,年增千萬元級的利潤。”
雖然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但仍有大量問題需要探索。大量的數據、豐富的應用場景、足夠的算力、活躍的用戶,這些對於人工智能的使用至關重要,但這些條件對於不少企業來説還有較大差距。
“我們在江浙考察,發現很多傳統的實體經濟企業,仍處在非常初級的數字化階段,數據獲取能力還比較薄弱,感測器也比較一般。”天堂矽谷行業合夥人許肇元説。
專家還建議,不要盲目追求大數據。“不管有多少數據,距離轉化價值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數據從採集到錄入,需要大量工程的配合。企業一定要核算,要有成本約束。”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馮俊蘭説,企業還要考慮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會對原有運營體系構成很大衝擊。(新華社上海9月19日電 記者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