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寄相思 家國總關情——詩詞引出的中秋故事

編輯:王瑞穎|2018-09-25 11:09:01|來源:新華網

 

明月寄相思 家國總關情——詩詞引出的中秋故事

 

9月24日在江蘇蘇州拍攝的圓月。  新華社發(杭興微攝) 

 

中秋,是千百年來,花好月圓人團圓的溫暖期盼,但總有一些人無法與家人團聚,依然奮鬥在崗位上。

 

中秋,是千里萬里,仰望同一輪明月,把無盡的相思,送給最親愛的人、最眷戀的家、最古老的國。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讓我們吟唱著代代相傳的詩詞,走近他們……

 

明月寄相思 家國總關情——詩詞引出的中秋故事

 

菲律賓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許克宜(左二)和新加坡華源會會長王泉成(左一)與記者一起體驗分享當地華人博餅的中秋歡樂場景(9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海外遊子: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千人中秋博餅!”23日晚上,新加坡華源會會長王泉成在微信裏分享當地華人博餅的歡樂場景。

 

對王泉成來説,小時候,中秋是一群閩南鄉下孩子,提著燈籠到處跑。兄弟姐妹十個,能吃塊月餅,就開心得不得了。青年時,中秋是一個人在新加坡打拼,一天干活10多個小時,想家了,就找幾個老鄉聊聊天。現在,中秋是海外華僑華人的“狂歡”,大家熱熱鬧鬧過節。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的詞句,正適合遊子中秋思鄉。王泉成説,華源會2001年成立,名字寓意就是希望在海外打拼的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能飲水思源。

 

1987年,年僅20歲的王泉成離開福建安溪一個小村莊,懷揣20元人民幣“下南洋”,從建築工地打小工到自己開辦企業,漸漸闖出一片天。

 

華人足跡遍佈全世界。以福建來説,閩籍華僑華人約1580萬,分佈在全世界188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年,隨著中國日益繁榮發展,海外華僑華人地位不斷提高。華源會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移民,得到新加坡各界認可。王泉成他們的中秋活動,也從早期老鄉圈子的“小打小鬧”,變成推廣中華文化、融入當地社會的“大聯歡”。

 

中秋節前,王泉成在廈門參加了“一帶一路”貿易暢通高級研修班。4年前,他把一個高科技生態養殖項目引入到福建漳州。他説,“現在的中國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

 

“每一個海外謀生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我們的中秋,都少不了濃濃的家鄉味。”與王泉成一起參加研修班的菲律賓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許克宜説。

 

對許克宜來説,舌尖上的中秋是柚子配月餅,是從閩南傳到東南亞的五香卷、肉丸子。伴隨著古老南音,這個節日的況味,在李白的詩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千里萬里,根在這裡。”祖籍福建晉江的許克宜説,無論走多遠,我們都念著中華故土。千山萬水,隔不斷中華情。

 

明月寄相思 家國總關情——詩詞引出的中秋故事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甲石村(9月19日無人機航拍)。 新華社記者劉勤兵攝

 

  “第一書記”: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迷彩服、解放鞋、紮緊的褲腿。中秋假期裏,審計署派駐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甲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姜海泉和往常一樣起個大早。他惦記著返鄉創業村民養殖的黑斑蛙、舊房改造進度、秋收稻田輪作食用菌選址……

 

前一天晚上,他走村入戶回來整理資料到淩晨,那情景恰如詩人元好問在《倪莊中秋》裏寫的,“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中秋假期第一天,是丹寨縣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百日攻堅衝刺階段第一天。

 

藏在苗嶺深處的排調鎮甲石村山高路險,全村2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34戶。在這個距離縣城32公里的深度貧困村裏,脫貧攻堅隊隊員們走村入戶,早晚忙碌。只有入村小貨車的叫賣小廣播喊著“月餅、月餅”的聲音,提醒著節日的味道。

 

2016年過完元宵節第二天,姜海泉從兩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到甲石村,花了近3個月時間摸清全村情況,手繪了7個村民組地圖。兩年多的努力,村裏路通了,白茶、吊瓜等産業發展起來了,還吸引了一些年輕人返鄉創業。

 

這是姜海泉第三個不能和家人團聚的中秋。“有遺憾,但不後悔,我會在朋友圈發一些工作動態,讓家人看看村子裏的變化,他們慢慢能理解。”他説。

 

一起駐村的左亞麗是丹寨縣審計局幹部,家就在30公里外,仍抽不出身陪伴家人。“駐村後每到星期五,父親就打電話問我回不回家,一直到星期天,每天問一次。”

 

近年來,貴州每年有近5萬名幹部駐村幫扶。2012年以來,貴州累計減少貧困人口670.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7.75%。當前,貴州仍還有65個貧困縣、280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

 

三秋之半,明月皎潔。無論家在千里之外,還是幾十公里外,駐村扶貧幹部繼續堅守在貴州脫貧第一線,為著更多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忙碌工作著。

 

明月寄相思 家國總關情——詩詞引出的中秋故事

 

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試驗驗證中心電氣系統試驗技術室主管王偉在工作中(9月21日攝)。“雖然過節加班,但共有一輪明月。家人和我們有同樣的願望,就是國産大飛機翱翔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王偉説。 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C919科研人員: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從2013年底試驗室開始建設以來,我的中秋節基本都在試驗室度過。”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動力環控試驗2級IPT工程經理屈元元説。

 

在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的飛機燃油和惰化系統地面試驗室,工程師的工作時間被概括為“611”:一週工作6天,一天工作11小時。遇到重大試驗項目隨時待命。

 

“飛機的供油系統比較複雜,涉及很多子系統。它們組合後的可靠性,需要我們通過各種試驗進行驗證。”屈元元説,飛機試飛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需要我們進行地面驗證,故障不排除團隊的小夥伴們絕不休息。

 

屈元元的孩子剛過兩歲,最近在背誦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讓屈元元百感交集。

 

明月寄相思 家國總關情——詩詞引出的中秋故事

 

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動力環控試驗2級IPT工程經理屈元元在車間內工作(9月21日攝)。“從2013年底試驗室開始建設以來,我的中秋節基本都在試驗室度過。”屈元元説。  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每到中秋節晚上我爸會給我發一條短信:兒子,中秋快樂,吃月餅了嗎?這時候,我特別能體會什麼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屈元元説,好在現在我們的大飛機屢創佳績,所以我把這首詩改了一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飛機穩起落,捷報更暖骨肉心。

 

在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的鐵鳥實驗室內,王偉也在為飛機研製的重要科目忙碌著。作為試驗驗證中心電氣系統試驗技術室主管,他記不清這些年來不能團聚的次數有多少,但他記得,“每到中秋節,媳婦總會為我準備半塊月餅。”

 

新婚那年,王偉帶媳婦回江蘇老家過中秋節,由於高速擁堵,兩人開車在長江南岸一路繞行,坐上過江的船已經半夜。江上升起一輪明月,王偉拿出一個月餅掰開,一人一半,那一刻感覺長江的風也是溫柔的。

 

10年來,王偉一直在做飛機電氣系統的集成試驗驗證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飯。每次中秋王偉和媳婦説:“多希望陪你去江上賞月,但工作離不開”。媳婦總笑笑説:“去忙吧,給你留半塊月餅”。

 

“雖然過節加班,但共有一輪明月。家人和我們有同樣的願望,就是國産大飛機翱翔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王偉説。

 

明月寄相思 家國總關情——詩詞引出的中秋故事

 

中遠海運“天恩”輪船員合影(8月23日攝)。“天恩”輪目前停靠在芬蘭灣。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攝

 

  “一帶一路”建設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月明星稀,芬蘭灣畔,一艘中國商船,靜靜等待起航。

 

清點貨物、加固綁扎、檢修機艙……白天活兒剛幹完,中遠海運“天恩”輪輪機長何發述默默回屋,透過不大的舷窗,望著海上的月亮。

 

“想老婆孩子,掛念家中老人。”在船上跟機器設備打了30幾年交道的何發述,説完這句話,陷入沉默。

 

“家中大小雜事插不上手。嘴上不説,心裏難受。”許久後,他補了一句。

 

閆鳳祥,“天恩”輪政委,河北衡水人。自打2005年從部隊轉業上船當政委,他就再沒和家人一起過中秋。

 

“習慣了,總得有人在船上吧。”54歲的閆鳳祥憨笑道,“話説回來,今年我們這個中秋過得不一般,因為我們今年走的是‘冰上之路’,從北極來的啊。”

 

他的眼神裏,滿是自豪。

 

抵達芬蘭前,“天恩”輪由江蘇連雲港出發,經白令海峽進入北極東北航道,造訪法國、荷蘭和瑞典。

 

“天恩”輪廚師石金亭原先幹機工,後因崗位所需,“半路出家”當了大廚。節日裏,他給大夥兒準備加餐。閒下來就打開微信,與四川南充的妻子和孩子通會兒視頻,告訴他們一切都好,不要擔心。

 

大部分船員,就像何發述、閆鳳祥、石金亭一樣,在忙碌中度過中秋節,與家人分享“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今年1月,我國首次發佈《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明確提出願依託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俄羅斯、芬蘭、挪威、加拿大等國的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紛紛表態支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遠海運特運公司黨委書記張莉説,廣大船員長年奮鬥在“一帶一路”建設前沿,經受離家的孤獨、風浪的侵襲,他們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許雪毅、肖艷、賈遠琨、劉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