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中國敞開進口的大門
150多年前,蘇格蘭作家坎貝爾在一首詩中寫道:“大事臨,隱兆現(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逐漸演變成了一句德語成語--大事先有朕兆。
這句漂亮的成語使我不由得想到將於11月5日開幕、10日結束的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CIIE)。
事實上,這一盛舉經歷了長時間的、獨具風格的、不容忽視的準備階段,就是説,先有了十分積極的朕兆。從某種程度上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演講已使進口博覽會吸引了世界公眾的目光。這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説,中國正致力於建立全球“雙贏夥伴關係”的巨大工程,以推進多邊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廣泛的全球貿易網。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將從2018年起定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而接下來的一系列活動則凸顯了進博會的重大意義和主辦方的精心準備。例如,2017年11月5日,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進博會開幕一週年“倒計時”活動。商務部長鍾山在活動中表示,進博會是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是中國繼續開放市場的重要步驟。與此同時,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長應勇代表上海市政府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也發表了進博會倒計時一週年活動講話。
進博會也日益進入德方視野。今年7月,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柏林舉行的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中特意、衷心邀請德國企業參加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同樣,中國在德語國家的使領館也大力推介該活動。例如,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在9月舉行的中國國慶招待會上指出,“中國的大門將一直打開”。又如,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事強調,德國是進博會合作方之一。最後一個例子是,中國駐瑞士大使耿文兵舉辦推介會指出,進博會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象徵,必將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均衡、互利共贏的方向發展。
10月初,中國副總理胡春華參加進博會綜合演練,標誌著進博會進入到最後衝刺階段。
來看一組博覽會的自身數據:
在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等支持下,進博會的主辦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上海市政府。展區總面積27萬平方米,來自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所有G20成員國和5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2800家企業參展。展覽下設一個非商業性的國家館,展示各參展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特色,以及一個企業展區和一個商業展區。其中,商業展區又劃分為商品和服務區。商品區涵蓋智慧製造、汽車、電子、服裝、消費品和食品、醫療産品等領域。服務區涉及的領域同樣廣泛,包括旅遊、文化、教育、智慧科技等,引起了各界的興趣。
以上信息固然令人印象深刻,而進博會的主導思想則更為深遠。一起來回顧一下文章開頭引用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中國將向世界提供推進多邊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廣泛的全球貿易網的産品。舉辦這一引人注目的進口博覽會表明,中國正打開大門,為世界各國企業提供廣泛産品:來中國,開發中國市場!在經濟強國美國關上一扇扇大門之際,中國反而進一步打開大門,“中國封閉論”的謊言不攻自破。長久以來關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道路和思想的人,對此並不會感到奇怪:這正是其多邊主義和全球化政策道路上的又一大步。(作者:德國黑森州歐洲及國際事務司前司長、中國商務部中國國際投資促進中心榮譽顧問 博喜文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