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的歷史證明兩岸親情無法割斷
40年來的歷史證明兩岸親情無法割斷
訪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趙景文
圖為2008年6月13日上午,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右)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北京釣魚臺五號樓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和《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後握手。(資料圖片)
圖為連戰(右)會見2008年大陸赴臺旅遊首發團時,與趙景文進行交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本報記者 汪閩燕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産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大陸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與此同時,國際形勢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中美關係實現了正常化,從而為提出並確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方針創造了新的有利條件。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明確提出了一系列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政策措施,包括“三通”(通郵、通航、通商)、“四流”(探親旅遊、學術交流、文化交流、體育交流)的倡議。
40年過去,《告台灣同胞書》所提出的許多政策主張都已經變為現實,這得益於兩岸同胞的共同期望和努力。
趙景文先生,雖然沒有全部親歷這40年來兩岸交往的所有關鍵時刻,卻以他獨特的視角,親歷並記錄著兩岸這40年交流中的重大歷史時刻。
近日,趙景文在其辦公室接受了《法制日報》記者的採訪,向記者講述他的經歷以及他與台灣結緣的故事。
與台灣結緣
“敏而好學”,是江丙坤先生對趙景文的一個評價。江丙坤先生,原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海基會)董事長、國民黨副主席,在為《砥礪前行:回望陳江會》作序時説:“趙景文先生,法學專業背景,為大陸中信集團高管,敏而好學,各類著作頗豐。”
然而,趙景文的經歷並不僅限於此。1954年出生的他,18歲就入伍當兵,曾經當過解放軍報的通訊員,也當過鐵道兵,修過鐵路。在當了10年兵後28歲的他,1983年轉業到了中信集團的監察室工作。後來中信集團的法務部即由他組建。為了幹好這個法務部,沒有法律基礎的趙景文開始學習法律,並到中國政法大學攻讀了碩士學位,從一個兵,成為了一個法律人,編著了《法的經典》《合同法教程》《新金融法實務通解全書》等著作,並最終成長為中信集團公司執行董事、副總經理。
談起與台灣的緣分,趙景文説,那要從2001年算起。2001年年底,趙景文跟隨大陸一個法學家學術交流團到台灣做學術交流。為了這次交流,他提前做了半個月的“功課”,認真學習、研究台灣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他説,雖然這次台灣之旅只有短短一週,但寶島的美麗、寶島文化的厚重、寶島風情的獨特,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同時也激發了他對台灣的過去、未來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興趣。
由此,趙景文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閱讀有關台灣的一切資料。
有一年,趙景文正好到中央黨校學習半年。在那半年時間裏,只要一有空,他就到黨校圖書館查閱資料,翻看歷年來大陸有關台灣的報道。“我當時翻看了《人民日報》關於台灣的所有報道,也複印了許多珍貴的資料。”
就這樣,一點一滴,經過五六年的時間,趙景文于2010年出版了《台灣命運》一書。在這本書中,趙景文從台灣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談到台灣的未來、前途與命運,更懷著一顆炎黃子孫的赤子之心,講述了兩岸同胞源遠流長、割捨不斷的骨肉親情。
幾度經風雨
“兩岸一定要多交流,隨著雙方了解加深,就一定能最終統一。”趙景文篤定地説,大陸與台灣,就像兄弟一樣,這種親情是割捨不斷的。只要我們多交流,如果一個人影響10個人的話,以此裂變,那麼最終兩岸的親情就會聯結起來,從而達到統一。
40年來,兩岸的交流幾經波折,起起落落。趙景文説,兩岸最初的交往只有間接貿易,直至1987年11月2日台灣當局正式開放部分民眾赴大陸探親,才打開了封閉38年之久的大門。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從而引發了臺商新一波的投資大陸的熱潮,促進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海峽兩岸以授權民間團體的方式,即由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開始商談和對話。1992年11月,兩會(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確立了兩會商談的政治基礎。此後,兩會先後進行了包括1993年汪辜會談、1998年汪辜會晤等在內的十余次各種層級的商談與對話,有力地推動了兩岸經貿往來和民間交流的發展。但由於李登輝上臺後不斷鼓吹“兩國論”,陳水扁否定一個中國原則,令兩岸對話和談判基礎遭到破壞,被迫中斷長達近10年。
2005年3月28日,江丙坤奉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之命,以國民黨副主席身份對大陸展開“緬懷經貿之旅”,兩岸關係破冰溶冰,這是兩岸分治56年來國共兩黨首度接觸,開啟了兩岸的新篇章。
2008年5月20日,國民黨重新執政,馬英九上臺,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趙景文激動地説,兩岸關係出現歷史性轉折,兩會也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了停擺多年的制度化協商。而陳雲林和江丙坤作為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的會長開啟了歷史性、具有重大意義的對話協商,並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
回望陳江會
趙景文所著的《砥礪前行:回望陳江會》記錄的就是2008年至2012年之間,陳雲林與江丙坤的八次會談。書名“回望陳江會”由江丙坤題詞,陳雲林、江丙坤分別為該書作序。
“內容翔實”,是陳雲林先生與江丙坤先生對這部著作的一致評價。此書全面記錄了八次會談的經過,收集了這八次會談的許多歷史資料、宣傳報道,並披露了許多當時不為人知的細節。
對於寫這本書的初衷,趙景文説,在出了兩本台灣著作之後,他對台灣問題有許多思考。自2008年以來,大陸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先後舉行了10余次會談,簽署了20余項協議,內容涉及赴臺旅遊、兩岸“三通”、經貿合作、食品安全、檢驗通關、共同打擊犯罪等諸多領域,解決了關係到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許多問題,對協議範圍內的兩岸交往和合作,做出了制度化的安排。兩會協商取得的成果,促進了兩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規範化,拓展了兩岸交流合作的領域,豐富了兩岸交流合作的內涵,增進了兩岸同胞的福祉,推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
“這段歷史非常重要且珍貴,但是並沒有專門的一本著作來記錄它。”身為一個關心台灣命運的法律人,也作為一個熱盼祖國統一的中國人,趙景文萌生了這樣的想法:應該出這樣一本著作,把兩岸兩會的幾次會見翔實地記錄下來。
在徵得兩位主要當事人陳雲林與江丙坤的同意之後,趙景文便開始了資料的收集與核實工作。對於此書,趙景文説,陳雲林與江丙坤都非常支持,並給予了大量的幫助。書中的許多資料、圖片都是由當事人幫助而獲得的。
難忘首發團
趙景文去過台灣多次,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要數2008年,他作為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首發團的高級別人士,隨同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會長邵琪偉先生訪台。訪台結束後,趙景文寫了《兩岸一家親》一書,記錄了首發團訪台的點滴故事。
2008年6月13日上午,北京釣魚臺五號樓,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簽署了《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和《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兩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文件,從此拉開了兩岸旅遊的序幕。
這次會談,是兩會9年多前因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而中斷往來之後的第一次正式會面,因而恢復會談本身,在趙景文看來,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兩會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和《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之後,赴臺首發團的準備工作就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此後,大陸公佈了首批13個開放赴臺旅遊的省市(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北、廣東、重慶、雲南、陜西)。
趙景文參與了第一次赴臺旅遊包機的整個籌備工作。“我們用短短15天的時間,就做好了首發團的準備工作。這短短的15天,卻令旅遊人實現了60年的夢想。”趙景文説。
在趙景文看來,週末包機和赴臺旅遊的實現,意義不僅僅在於經濟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更多的接觸,增進兩岸同胞彼此的了解。
趙景文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首發團出發的場景。2008年7月4日上午8時,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暨兩岸週末包機(北京)啟動儀式在北京首都機場舉行。作為首發團成員,趙景文與國家旅遊局、國臺辦、交通運輸部、民航總局、北京市等有關領導共同出席了開幕儀式。
“首發團是兩岸關係史上一個重大事件,這必然成為很多中國人不能忘懷的日子。台灣那如畫的山水、那風土人情、那厚重的歷史、那同祖同宗的骨肉情節,總會在我的頭腦中鮮明再現。那一路的行程,我收穫的是滿滿的感動。”
這次旅遊團,被趙景文稱為是一次滿載中華兒女赤誠心、自豪情的特殊旅行,將永載史冊,開啟一個新的時代。而兩岸關係的發展,也從此翻開新的篇章!
茶葉蛋故事
“與台灣當地鄉親的接觸,更能體現兩岸永遠是一家人的親情。”趙景文繼續訴説著。
趙景文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日月潭賣茶葉蛋的阿嬤的故事。
“阿嬤賣的茶葉蛋在當地很有名氣,賣茶葉蛋的地方,是一座山腳下的小亭子。至今我依然記得茶葉蛋的味道,很特別,很好吃。老人的名字叫鄒金盆,從60年代就開始賣茶葉蛋,當時已經76歲了。她説自己的祖籍在福建,是客家人,到台灣已歷經十幾代。阿嬤跟我們説,她至今尚未到過福建,前幾年約了幾個夥伴想去廈門,但到了金門後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感覺很遺憾。現在看到這麼多大陸游客來台灣,而且還是搭直航飛機來的,非常方便,於是又很動心,説‘只要走得動,有時間一定要到廈門看看’。”
阿嬤的願望至今是否實現?我們並不知道。但是從一個普通人小小的願望,可以看到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
江丙坤先生在《砥礪前行:回望陳江會》的序中引用弘一法師所説的:“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來比喻他作為一名兩岸的耕耘者,期待能為兩岸人民種福田,讓下一代百姓享受和平富庶的幸福生活,也祈禱兩岸領導人能以大智慧化解政治歧見,早日為兩岸人民建立安居樂業的和諧家園。
“如何實現海峽兩岸最終的和平統一是對21世紀中國人智慧的最大考驗。”趙景文説,祖國統一,是符合兩岸人民最大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必須堅持高度的政治性和原則性,該堅持的必須堅持,絕對不能做無原則的讓步,但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則要有一種與蔚為大觀的中華文化相對應的大家風範,該退則退,該讓則讓。堅持求同存異,抓大放小,靈活應對,多管齊下,以民為本,使台灣人民成為捍衛祖國統一的中流砥柱。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祖國實現和平統一,我們共同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