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中國人權發展有理念創新,更有務實行動

編輯:王瑞穎|2018-12-12 17:16:14|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

中國政府12日發表《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用八個章節、豐富翔實的數據,闡述了40年來中國形成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發展新理念、有效實現各項人權全面發展的成就,指出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人權保障的新經驗、新奇跡。

 

“人權”是17、18世紀歐洲資産階級在反封建專制鬥爭中提出的一個政治理論概念,其目的是對抗神權、君權和等級特權。這在當時曾經起過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是,這一概念提出之初就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和標準;某些國家打著“人權”旗幟干涉別國內政的做法,更是不可取。

 

那麼,什麼是中國的人權觀?在北京近日舉行的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週年座談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他所提出的中國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和當代實際相結合、走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以及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等論斷,深刻揭示了人權的本質。

 

白皮書明確指出,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以生存權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以全面加強人權法治建設為路徑、以各項人權綜合協調發展為目標”的人權發展新理念。

 

中國的人權發展,不僅有理念,更有務實有效的行動。正如白皮書所指出的,40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尊重人權、保障人權、促進人權,相關理念不僅載入國家憲法、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等,也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以減貧為例,這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首要目標,也是促進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途徑。過去40年中國共減少貧困人口8.5億多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1978年至2017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由7.7億人減少到304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97.5%下降到3.1%。減貧成就不僅是中國人權發展的最顯著標誌,也是中國為世界人權事業進步做出的重大貢獻。

 

對此,日前來華訪問的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對習近平主席表示,他通過在中國各地的參觀,更加欽佩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特別是成功使幾億中國人民擺脫貧困並解決溫飽問題,這一成就不容忽視。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最近評價説,過去40年中,中國取得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減貧成就,中國經驗可以幫助世界上其他國家更好地發展。

 

中國的人權進步不僅僅體現在生存權發展權方面,也體現在習近平主席強調的另一方面,這就是要“協調增進全體人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權利,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此,白皮書從中國公民的生活水準、人身人格權、財産權、工作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文化權、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同時指出中國顯著改善了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特定群體的權利,“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享有如此廣泛的人權”。

 

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比如,從1950年至2016年,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人民幣,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2013年至2017年間,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的經貿合作區,帶動東道國就業超過20萬人;2004年以來,中國累計提供國際人道主義援助300余次,平均年增長率為29.4%;截至今年5月,中國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3.7萬餘人次,先後派出維和警察2700余人次,參加了約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顯然,中國正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努力推動各國人權事業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政府這份白皮書作出的論斷,説明中國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更加充分的人權保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過去40年,中國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未來4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中國將會在更大力度更高水準的改革開放中,讓人民更加享有尊嚴、自由和幸福,併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