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冰封到融合 吳國禎見證兩岸關係發展之路

編輯:左妍冰|2018-12-18 10:07:05|來源:中國新聞網

“1977年到北京定居時,大陸還相當窮,誰能想到改革開放帶來巨變,用這麼短的時間就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更令人寬慰的是,兩岸關係也從隔絕到往來熱絡,開啟了全面發展的新局面。”1947年出生於台灣花蓮的吳國禎,是親眼見證大陸40多年變化的臺胞之一。

 

曾任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全國臺聯副會長、臺盟中央副主席、台灣同學會會長……吳國禎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之一。近日,他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回憶過往,談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思考。

 

1970年從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次年赴美,吳國禎的生涯,因在留學時參加“保衛釣魚島運動”而改變。1971年,五位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組成保釣特邀團,經香港到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打破兩岸冰封狀態,此後陸續有海外台灣同胞到大陸考察。

 

1975年,28歲的吳國禎首次踏上大陸的土地,用兩個多月時間走訪了北京、東北、延安、西安、南京、上海等地,“大陸當時物資條件遠不如外界,但所到之處都有一種純樸的氛圍,人們知道我們是留美的臺胞,都異常熱情”,他記錄一路上的見聞,寫了一大本筆記,拍下近千張照片。

 

在兩岸隔絕狀態下“偷偷”來大陸,吳國禎被台灣當局列入黑名單。拿到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後,他隻身來到北京,在中國科學院研究光譜學,“那時工作、生活條件真的很艱苦,一個月工資89元人民幣,冬天老吃大白菜”。直到1993年,隨著兩岸關係的改善,台灣方面才允許吳國禎回去探望年老的父親,那時他的母親已經去世。

 

1995年,吳國禎轉往清華大學,在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之餘,他還曾擔任多個涉臺機構負責人,為兩岸交流盡心盡力。寄希望於台灣民眾、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兩岸關係,是他一直的堅持,“我曾在金門當兵一年,那時還有炮擊,事隔48年,炮聲仍然清晰,那是一種非常淒涼的聲音。”

 

從1987年兩岸開啟交流,吳國禎親眼看到兩岸經濟、文化、社會往來一步步地加深,到現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局面。他認為,大陸一路走來非常不易,雖然目前面臨環保、反腐等系列問題,但仍將不斷發展。台灣的經濟正進一步和大陸融合,這不是哪個人、團體或政黨能阻擋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大陸唸書、就業。

 

“我的母校新竹清華大學的年輕校友在大陸就業的就有不少,還成立了校友會,有一些大陸學生去新竹清華念了碩士,回來後也加入了校友會。其實,兩岸清華學子在美國的校友會從來就是在一起的,大家不論來自海峽的哪岸,都是清華人”,吳國禎也常與到清華唸書的臺生交流,希望他們多看多聽,多了解大陸。

 

2012年,他開始在台灣《兩岸犇報》上開設“荷清苑書簡——與台灣青年朋友的通信”專欄,談生活、學習、兩岸關係,一寫就是五年,最後還結集成書在臺出版。他説,希望能給台灣年輕學生們一點啟示,如果能充實生活,乃至對未來人生有所助益,那就更讓人高興了。

 

他還認為,兩岸青年交流非常重要,應建立專門的青少年交流基金和網絡平臺來推動,交流的項目除了傳統文化、創新創業外,還需要開拓新的領域,如開展近現代中國及世界的歷史、兩岸關係歷史等相關問題交流。

 

吳國禎還一直思考著如何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2008年以來,他多次在全國兩會中遞交提案,建議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建立長期的台灣史實展,將清朝的涉臺文獻、國民政府在重慶準備接收台灣光復工作的文書等展示出來。

 

他告訴記者,提案已經有了回音,希望能儘快變成現實。相信這些動人史實能撼動人們,特別是台灣同胞的心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