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各界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 為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編輯:王瑞穎|2019-01-03 09:31:44|來源:人民網

習近平總書記2日上午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大家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繼往開來、高瞻遠矚,精準把握大局、洞察未來趨勢,為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

 

“講話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在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時代背景下,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産黨人和中華民族對於國家統一的矢志不渝的追求與莊嚴承諾。”華中師範大學東亞與台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錶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精準把握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聚焦兩岸關係70年來特別是《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年來的深刻變化,洞察未來趨勢,精闢回答了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如何推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進程的重大時代命題,指明瞭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方向。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民族的根本利益、國家的核心利益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明確了3個歷史大勢,即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這些大勢都是無法阻擋的,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實現。“我們要認識到,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是相輔相成和辯證統一的。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民族復興能夠為國家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推動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追求和事業。兩岸同胞只有攜手同心,才能共圓中國夢,共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共享民族復興的榮耀。”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在紀念會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感覺很振奮。“總書記講話全面、系統,用5個‘70年來’回顧歷史,從5個方面展望未來。講話站在歷史的高度總結兩岸關係發展歷程,得出科學論斷,提出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台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我們追求統一,是站在歷史發展正確的這一邊,是站在歷史潮流、中華民族和人民群眾利益這一邊。”嚴安林還表示,講話首次提出,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這些提法都富有新意。”

 

“內心很震撼。”徐波和91歲的父親一起參加了《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作為臺籍人士,他感慨萬千。徐波説,40年前,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時,他正在福建當兵,當時非常激動,想著兩岸之間的炮聲終於可以平息了。徐波説,70年來,兩岸關係發生巨大變化,但不變的是祖國大陸關愛台灣同胞的初心。40年前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時,承諾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40年後的今天,大陸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大增,比過去更有信心和能力維護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如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所説,和平統一後,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産、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祖國統一後,台灣同胞的利益不但不會受到損害,還會過得比過去更好!相信島內鄉親會越來越深地感受到祖國的真心和誠意。當兩岸真正實現心靈契合,便是兩岸中國人共享民族復興榮耀的偉大時刻!”

 

江蘇省蘇州市臺辦主任楊軍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繼往開來、高瞻遠矚,思想深邃、立意高遠,既宣示立場、展現決心,又闡釋政策、回答關切,對正確認識臺海形勢、堅定信心,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楊軍説,台資企業為蘇州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僅2018年1月至10月,台資就佔蘇州同期工業總産值20%。未來蘇州對臺工作人員要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繼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新動力、注入新活力。“深入推進蘇州55條惠及臺胞措施落到實處,逐步為在蘇州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的臺胞,提供越來越多的實惠。”

 

“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全軍廣大官兵中反響強烈。曾多次執行繞島巡航任務的空軍轟—6K飛行員吳岳鵬表示,寶島在祖國懷中,祖國在我們心中。捍衛祖國的大好河山,是人民空軍飛行員的神聖使命。人民空軍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團歌唱演員祖志愷觀看了紀念會直播,立刻在自己的朋友圈上激動地寫道: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展現了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和實力。這強有力的聲音,傳遞給包括2000多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只要我們和衷共濟、共同奮鬥,就一定能夠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03日 01 版)(記者  程  龍  孫立極  馮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