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一鐵”新機遇 加速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
2018年是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基建的豐收之年。去年10月和9月,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分別啟用,連接香港與深圳的蓮塘/香園圍新陸路口岸建造工程也基本完成。“一橋一鐵”等跨境工程帶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融合發展,加速區域內人流、物流、資金及信息流動,推動金融科技、保險、物流、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發展。大灣區正在搶抓“一橋一鐵”新機遇,不斷提升整體競爭力。
跨境物流蓄勢待發
“過去珠三角腹地給香港帶來的發展機遇,是通過低成本的土地和勞動力實現的。如今隨著港珠澳大橋開通,香港與珠三角西部的交通距離大大拉近,有助香港延伸專業服務業、轉移物流用地需求,助推香港經濟轉型。”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一橋一鐵”等跨境工程,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帶來新機遇。
香港物流行業對前景十分樂觀。香港物流商會主席鐘鴻興説:“粵港澳大灣區內人口達6900萬,消費力強。”數據顯示,僅2017年廣東省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就高達441.9億元,同比激增93.8%,規模居全國首位,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長82.1%,繼續居首。
“粵東的廣東、深圳、東莞都在加快向創新科技轉型,物流出貨量雖不大,但貨品價值高;粵西的珠海、中山、佛山和江門則以生産家電及日用品為主,主要利用船運到香港再轉口至世界各地,或經虎門出鹽田港再運至其他國家。但如果利用港珠澳大橋口岸清關貨檢再直達香港貨櫃碼頭,車程只需45分鐘,或經口岸直達香港國際機場再出口至不同國家,時間同樣大幅縮短。目前我們正在研究具體可行的方案。”鐘鴻興認為,進口跨境電商貨品同樣可以經港珠澳大橋到珠海集散至內地不同城市。香港物流業正加快升級轉型,以便與內地物流業接軌。
科技創新優勢互補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關鍵在於最大程度發揮區域內11個城市的比較優勢,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促進區域內的深度和有機融合。“坐落于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是港深雙方優勢互補、凝聚科技協作的示例。”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認為,在創科領域,大灣區的資源和優勢非常突出。尤其是“一橋一鐵”等跨境工程啟用後,大灣區內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加速流轉,令科技協同創新爆發新動能。
大疆科技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科技協同發展結出的碩果之一。從香港科技大學來到深圳創業,結合香港高校的科研實力和深圳完備的産業製造鏈,大疆逐步成長為稱霸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巨頭。類似的例子還有HPV檢測領先世界的廣州凱普生物公司,已成為“獨角獸”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商湯科技……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發佈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 深圳—香港地區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二名。
創科風潮也為香港培育了經濟增長新動力。據香港投資推廣署數據顯示,香港初創企業2018年同比增長18%,達2625家,超過1/3的創業者來自香港以外的地區,包括英國、美國、中國內地等,涉及金融科技、電子商貿、供應鏈管理及物流科技、專業諮詢服務、資訊科技及服務。投資推廣署助理署長吳國才認為,大灣區龐大市場帶來機遇,有利初創企業在港發展,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相繼通車也增加了香港吸引力。
發展同時惠及民生
“一橋一鐵”等跨境工程的開通啟用,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的佈局已基本完備,區域內與民生相關的醫療、教育、保險、旅遊等産業也蓬勃發展。
2018年前11個月,內地訪港旅客接近4600萬人次,比2017年同期上升14.2%。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僅兩個月,總乘客量就超340萬人次,平均每日乘客量超過5萬人次。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岳表示,兩大基建的開通將推動“一程多站”的旅遊發展,加上國家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旅遊業發展將進入新階段。
“醫療健康服務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三地優質醫療資源和先進醫療科技的流動將更加暢通。”對於不久前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協作平臺,香港醫院管理局前主席胡定旭評論説,這將為大灣區內居民提供更加優質、便利的醫療健康服務,有利於構建大灣區“90分鐘健康圈”。
“跨境基建帶動了大灣區的融合發展,也吸引香港優勢産業落戶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特別是醫療和教育産業。”張建宗表示,隨著大灣區建設的發展,區域內市場對世界級水準的專業服務需求將與日俱增。而香港優勢産業的落戶,一方面令廣東省居民能獲得更優質的服務,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香港優勢産業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