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遇見“七彩雲南”
2月14日,在高雄佛光山,演員在“弘揚中華文化,共賀新春佳節”文藝展演中表演。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幾案上擺有兔毫盞、湯瓶、茶筅等茶器,也有高頸鬲式爐等香器。在寫意花鳥動畫背景墻前,身著古裝的演員演示著宋式點茶法、中華花藝的瓶插法及隔火熏香法。
2月14日,第二屆兩岸茶文化論壇活動在高雄佛光山舉行,雲南交流團為觀眾獻上“清苑雅事,茶湯盛禮”。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14日,第二屆兩岸茶文化論壇活動在台灣高雄佛光山舉行,雲南交流團為觀眾獻上了一場“清苑雅事,茶湯盛禮”,展示中華生活美學。能容納約3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觀眾響起陣陣掌聲,並不時接過一杯來自雲南的普洱茶。
參加活動的台灣中華大學教授林政則説,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兩岸透過茶文化交流,彼此來往、互相了解,並不斷將茶文化向年青一代傳承。台灣和雲南兩地不斷進行茶文化交流的同時,也開展了經濟、工商、教育等層面的積極交流。
這是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台灣”文化交流活動的一部分。兩個月來,雲南省在佛光山為台灣民眾奉上了包括專場演出、文博展覽、民俗展演等精彩內容。
2月14日,在高雄佛光山,演員在“弘揚中華文化,共賀新春佳節”文藝展演中表演。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當日下午,一場主題為“弘揚中華文化,共賀新春佳節”的文藝展演令在地觀眾大飽眼福。展演在舞蹈《賀新春》中開場,紅衣服、紅燈籠、紅手帕、紅綢緞、紅色中國結,使舞臺上下沉浸在一片喜悅的紅色中;兩根跳繩空中翻飛,演員們隨之上下飛舞,雜技《阿細跳月》引來觀眾久久不息的掌聲;一曲女聲四重唱《外婆的澎湖灣》吸引觀眾不自覺地以掌聲應和……
承辦此次展演的昆明市民族歌舞劇院副院長楊洲説,去年在這裡共演出了60余場,有近200萬觀眾觀看了表演,“今年我們準備的節目內容更豐富,藝術形式融合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情、人文等元素”。
高雄市民江凰伶對《阿細跳月》印象最為深刻,認為雜技動作十分驚險,同時也非常喜歡歌舞演員華麗的服飾。“我去年就來看過第一屆的演出,如果以後還來高雄舉辦,我還會來看的。”她説。
2月14日,在高雄佛光山,演員在“弘揚中華文化,共賀新春佳節”文藝展演中表演《牛角舞》。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唐代的“石雕楊枝觀音立像”、宋代的“石雕孔雀明王佛會圖”、元代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明代的“木雕阿難立像”、清代的“銅鎏金無量壽佛坐像”……以“妙香秘境”為名的雲南佛教藝術展展出了雲南省內文博機構收藏的不同時期佛教文物展品,從多個時空維度展示佛教文化在雲南的發展和流變,反映出佛教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和諧共生,揭示了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相融並進,吸引眾多市民遊客駐足欣賞。
“這些都是在台灣難得一見的文化珍寶。這次來恰好碰上有這個展覽,真的是非常幸運。”與親朋來佛光山遊玩的屏東市民林先生説,從這些佛教造像的中國化裏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包容性的確很強。
新春佳節,佳肴必不可少。“舌尖上的雲南”飲食文化展讓台灣民眾走近雲南美食。除過橋米線、豆花米線、菌菇撈飯等之外,雲南各地州的特色小吃小點,都令走過路過的饕餮客們食指大動。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當日參加雲南省旅遊推介會時表示,儘管自己沒有去過雲南,但提到雲南,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過橋米線,第二個則是雲南白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去拜訪四季如春的雲南。
在推介會上,包括昆明市、臨滄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在內的雲南地州及機構,向在場台灣民眾介紹了自己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記者劉斐 章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