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媒評粵港澳大灣區:互補多贏,建一流灣區
綜合報道,2月18日,籌備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發佈,為大灣區在一段時期的發展確立了方向和指引。港澳媒體對此高度關注,評論稱,粵港澳大灣區有如人行天橋,把多個各具特色的城市連結起來,錯位互補,優勢共享,必然吸引力大增,令整個灣區更有活力,更加繁榮。
科創産業一條龍 灣區城市錯位互補互利多贏
台灣《中時電子報》評論指出,《規劃綱要》把香港認定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乃大灣區的龍頭,而深圳又是區內科創實力最強城市。相較之下,深圳是“強科技、弱金融”,而香港是“強金融、弱科技”,互補性極強。澳門亦將建設成世界旅遊與休閒中心。廣州主要是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
由此可見,大灣區的多樣性與互補性乃大陸全國之冠,發展潛力十足。
《澳門日報》20日社論強調,《規劃綱要》特別對大灣區內四個中心城市進行定位,按照各自功能和優勢,發揮三地科研、市場、資源、制度優勢,協同推動形成“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産業開發”一條龍的區域科技産業協助創新體系,帶動粵港澳三地社會經濟高品質發展。
《香港商報》發表文章稱,港深共建國際科創中心,無疑開啟了成就粵港澳大灣區世界“新矽谷”的良好契機。
評論強調,香港要發展成國際科創中心,離不開灣區內其他城市的支持與合作,尤其是科創産業特別發達的深圳的鼎力支持。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資源互補基礎上的合作,是大灣區進行協同創新的重要方式。
香港《文匯報》則在《大灣區創新發展先聲奪人 港應勇於突破奮起直追》一文中稱,做好“香港研發、灣區製造”的機制融合創新大文章,灣區具有世界最完整的製造業體系,深圳更是成功將創新科技轉化實際運用的前沿城市,香港應發揮好自身優勢,加快與灣區城市的錯位互補發展,實現互利多贏。
港澳青年迎歷史性機遇 融入灣區大展拳腳
香港《大公報》刊發評論稱,《規劃綱要》是一份從總體上提升香港競爭力的重要國家策略,更是一份支持青年全方位發展的重要規劃。整份報告處處體現中央對港澳青年的關心支持,從支持就業到研究開放公務員考試,從鼓勵創業到加強文化交流等等。可以説,港澳青年迎來歷史性機遇,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大展拳腳,此其時矣。
文章強調,《規劃綱要》中與青年發展有關的政策,不僅涵蓋了專業人士也涵蓋了普通的青年朋友,從求學、生活、就業,乃至打通大灣區數據提供免費數據漫遊等等,都對香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遇。如今展現在香港青年面前的,已不僅僅是一幅發展藍圖,更是一份實實在在的發展指南。
《澳門日報》文章援引澳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馬志毅的言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長遠戰略,當代港澳青年將會是未來建設主力,而大灣區亦大大拓展了港澳青年的發展空間,鼓勵青年親身到粵港澳大灣區走一走,感受、思考和發掘機會。
香港《文匯報》20日則刊文援引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的言論稱,對香港年輕人來説,大灣區可協助他們融入國家的整體發展中,分享“看得見、摸得到”的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
台灣《中時電子報》亦關注到,在教育方面,大灣區會建設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香港特區政府也推出多項“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未來也必將惠及台灣同胞。
打造共同市場 促經濟金融互聯互通
《香港商報》在題為《共建共贏共享 灣區好香港更好》的文章中稱,大灣區的目標,是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這個過程中,香港跟澳門及珠三角九市必然協同成長、攜手向前,發展出“香港好,大灣區好;大灣區好,香港更好”的互利共贏關係。
香港《大公報》文章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將加快推進區內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在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也將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建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香港與大灣區主要城市攜手推動創新資本平臺建設,並進而打造共同市場,加快推動灣區經濟發展。
《澳門日報》則發表文章,援引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兼澳門立法議員何潤生的話稱,未來要確保澳門與各個大灣區城市之間能順利積極互動,特色金融的發展是關鍵。自由港、低稅率、獨立關稅區,是澳門金融業在大灣區城市之中具優勢與競爭力之處,亦為澳門發展金融産業創設條件。
台灣《經濟日報》亦發表文章表示,若有朝一日大陸建成粵港澳大灣區,連結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城市,經濟效益將相當可觀。目前這些城市整體GDP的規模已超過1兆美元,出口額更“超車”日本。
台灣《中時電子報》則發文強調,台灣若要搭上大陸優勢發展的列車,並促進相關産業的優勢互補,必須積極參與大灣區的發展,以提升台灣的競爭力與促進兩岸融合發展。臺商更不應在大灣區發展的起步階段缺席,尤其是兩岸發展的差距日益加大,時間已不站在台灣這一邊,臺商越早行動越可以獲得較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