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為選票營造兩岸緊張氣氛 受損的是人民
台灣“聯合報”28日發表社論指出,蔡當局升溫兩岸緊張,營造台灣瀕臨“吞併”的劍拔弩張危機;這在中美兩強對峙背景中,或謂具有説服力。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蔡英文、蘇貞昌接力模擬兩岸開戰場景時,中美貿易談判突見峰迴路轉之勢。在這樣的和解聲中,整個東亞情勢驟然只剩台灣海峽戰雲詭譎。
蔡英文説,台灣承受中國大陸“第一波攻擊”後,希望他國強烈表態施壓。蔡英文利用兩岸炮火,為其連任宣言製造磅礡的聲光效果,蘇貞昌立即附和“就算只剩一支掃帚也要拼命”。這樣的政治高調能喚回多少選票,其實很難估計。畢竟,若發生解放軍第一擊,蔡蘇等臺當局要員均可躲在裝甲車中進入衡山指揮所,流血傷亡的是軍人和百姓,什麼減稅、發“年金”的政策利多瞬間全成廢紙。領導人親口表述“開戰”,是很嚴肅的事,包括正在規劃逃避中美貿易摩擦的臺商或外資,也得重估在臺投資風險。
其實,“重鹹”口味也許有助於拉抬其聲望于一時,卻無助於強化人民對無能當局的效忠與支持。蔡英文內政不治失去人心,重新出發後,不僅集結被人民淘汰的失敗者組成執政團隊,繼續從事惡政,還不斷誇大兩岸的苦大仇深,借精心鋪陳的“緊張情勢”對在野黨政治禁足,禁談兩岸和平協議,並限縮申領大陸居住證者的公民權,阻礙地方政府兩岸交流。蔡當局擅長築墻,把不同意見者扣上“叛徒”罪名。
事實上,所謂“保臺抗中”並未讓蔡英文民調回春,她的支持度依然低迷。相形之下,支持“九二共識”、單挑蔡英文兩岸政策的韓國瑜,則支持度繼續攀升。因此,民進黨只能繼續醜化國民黨。其實,回看十多年前的臺海危機,執政的民進黨作了什麼,人們便知“抗中保臺”究竟是誰的戰爭。
二○○五年春天,中共人大針對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主張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更值得關注的是,反分裂法通過後,台灣內部爭取“三通”及赴陸投資聲浪高漲,國共隨即舉行了“胡連會”。次年接任臺當局“行政院長”的蘇貞昌,基於更上層樓的企圖,全力推動八吋晶圓等高科技廠西進、直航包機與觀光客赴臺,臺積電登陸便是蘇的政績。若以今日蔡英文的標準,扁蘇豈不等同“賣臺”,而當時她不就是“賣臺幫兇”?更不堪的是蘇貞昌,昔日為逐大位力抗“獨”派,贏得企業界“做實事”的讚譽;豈料政海失意十多年,重返政壇竟淪為“抗中”部隊馬前卒。蔡蘇如此反覆,足證“抗中保臺”完全只是一黨之私,完全著眼選戰。
蔡英文這般一邊喊著敵軍將來,一邊懇求國際馳援。蔡英文這種不計實力放話、不為和平避戰的態度,已把民進黨“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的形象摧毀殆盡。蔡英文還未走到宣佈“台獨”,就先想把人民推向戰火邊緣,這是她為權位的孤注一擲;但是,人民會想為無能的執政者去打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