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一帶一路”朋友圈越擴越大
台灣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王正25日在“中時電子報”發表評論指出,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參會規模和規格均超過首屆,37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聯合國秘書長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等都出席,還有150多個國家與90多個國際組織共計將近5000多位全球外賓出席此次論壇,參會者來自全球5大洲3大洋各地區,可見越來越多國家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也越擴越大。
開展三方投資共建
在峰會前夕“亞投行”成員總數再次擴容達97國,這當中不乏過去曾經對“一帶一路”的觀望者、質疑者、唱衰者乃至抵制者,但在“一帶一路”日益增長的龐大市場機遇和磁吸力之下,日本和歐洲代表性國家為免被邊緣化均已轉向積極參與“一帶一路”。
自2013年底“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上個月,中國已和125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173份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範圍已延伸至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等地區,2017年首屆論壇的279項具體成果全部得到落實,這些實際成果是破除對“一帶一路”質疑的最佳證明。
部分西方媒體出於意識形態為反華而反華,只會將債務陷阱的帽子扣在“一帶一路”之上,無視于發展中國家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渴望,更加沒有看到“一帶一路”著重于從輸血到造血來助力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其提升自身經濟體質,從而走向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進而擺脫貧窮和落後。根據世界銀行研究組的量化模型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將使發展中國家的GDP平均增長2.6﹪至3.9﹪,這可以很好解釋為何眾多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積極響應參與“一帶一路”。
為了讓更多已發展國家共同參與到“一帶一路”之中,北京開始從雙邊驅動轉向三方合作與多邊共建。中日關係改善轉暖之後,中日雙方開始在“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進行“第三方合作”,改變過去兩國競標某些國家的高鐵和基礎設施的情景,由兩國共同與第三國合作開展三方投資共建,化競爭為協作、化零和為共贏。此一模式也得到如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認可,這是讓西方發達國家對“一帶一路”釋疑增信的有效做法。
須重視軟體建設
不論從發展經濟學還是中國公共外交的視角而言,未來“一帶一路”除了繼續加大基礎設施的硬體建設與互聯互通之外,有必要更加重視管理服務、技術支持、醫療衛生、教育資源等軟體建設,這些既是發展中國家所缺乏而亟需投入之處,也是中國開展民間公共外交和擴大軟實力影響的有效抓手。例如中歐國家可以合作在發展中國家共同投資建設醫院和學校,派遣醫療義診團和教育志願者,通過人與人的直接互動服務實現民心相通的公共外交目標。
隨著“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擴越大,台灣不能再繼續置身其外,當“新南向”東盟10國領導人全數前往北京出席此次論壇,表明台灣走向世界的捷徑就在北京,唯有在兩岸政治互信穩定的基礎上,台灣才能通過兩岸合作正式搭上“一帶一路”的二十一世紀列車,共享“一帶一路”的巨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