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中國經濟在風浪中穩健前行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星期一(10日)公佈的數據,今年前5個月中國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2.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與此同時,在剛剛過去的中國端午假日期間,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數同比增長7.7%,旅遊收入同比增長8.6%。
在全球貿易摩擦升級、國際進出口放緩的大環境下,中國外貿仍然保持平穩增長、假日消費繼續上升,這充分説明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中國經濟這片大海,經得起任何風浪!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前5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有兩個突出特點:
首先是一般貿易增速達到6.1%,其佔中國外貿總值的比重同比提升1.1個百分點。這説明中國産業升級正在進一步發揮作用,在國際市場上的産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另一方面,雖然今年前5個月中美貿易總值下降9.6%,佔中國外貿總值比重為11.7%,但中國對歐盟、東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場的進出口繼續增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增速高出外貿整體增速4.9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外貿夥伴日益多元化,中國完全可以通過調整國際市場格局來不斷增強外貿抗壓能力。
今年前5月中國外貿數據和假日消費好于預期,是在美國再度升級貿易摩擦背景下取得的,實屬來之不易。中國經濟這片大海盤子大、底子厚,迴旋能力強,無論外部有多大的風雨,都只是“滄海一粟”,最終會被大海吞沒。
事實上,沒有經歷狂風驟雨的洗禮,大海就不能稱之為大海。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國經濟一直在各種風浪考驗中前行,並變得更加強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90萬億元人民幣,擁有一個約14億人的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和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體系。這一巨大容量,使得中國經濟應對風浪有足夠底氣。
儘管如此,速度與總量目前已經不是中國經濟的代名詞,高品質發展正成為中國經濟鮮明的特徵。目前,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100%,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中國經濟對外貿依存度降至33%左右,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中國全社會的科研支出佔到GDP比重的2.18%,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8.5%,中國首次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20強……這种經濟的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無疑為中國經濟大海抗擊外來風浪賦予了新的動能。
大海有一個鮮明氣質,就是中國人常説的“有容乃大”、“海納百川”。入世18年來,中國在深度參與全球化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各國創造了大量投資機會、貿易機會和就業崗位。“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國進一步向世界展現了互利共贏的決心、能力與行動。2013年至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超過6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900億美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外企業簽約總金額達640多億美元……
開放,正成為中國經濟大海的硬核,也為國際資本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避風港。今年前4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4%。美國高通公司、歐喜集團,英國捷豹路虎、法國施耐德電氣等跨國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參與到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進程中。
在風浪中保持穩健前行的中國經濟,一直是世界經濟海洋的“穩定器”。多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曾表示:“中國發展趨勢的可預見性在當今世界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品質。”根據經合組織的長期預測,中國仍將是全球GDP增長的最大貢獻國。
儘管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在中國經濟這片大海上掀起了風浪,但中國的表現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品質發展的生産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在這樣的大勢面前,不管有多大的風雨侵襲中國經濟這片大海,它們掀起的不過是小水花。中國仍將繼續按照自己的節奏,加快改革、擴大開放,辦好自己的事。風浪之後,中國經濟大海將更加動力澎湃。( 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