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對大陸落井下石 臺經不起大陸經濟反制裁
王建民 資料圖
自美國發起對中國大陸貿易戰與科技戰以來,國際經貿秩序與全球經貿格局正在出現新的變化。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面臨外部壓力增大的新形勢下,海峽對岸的蔡當局沒有站在中華民族總體利益的角度與兩岸經濟合作共贏的立場,沒有向大陸伸出援手,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共贏,共度難關,反而落井下石,不斷向美國遞上投名狀,極力配合美國遏制大陸,甚至對大陸實行某種程度的經濟制裁,企圖拆解現有“兩岸及國際供應鏈”,建構台灣融入美國的“非陸供應鏈”,實現經濟上“脫中融美”目標。然而,蔡當局這種吃裏扒外的“聯美抗中”舉動,不僅違背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傷害兩岸民眾感情,而且會給台灣經濟發展帶來巨大風險,一旦大陸祭出經濟反制裁措施,將會給台灣經濟造成巨大衝擊,這不是蔡當局所能承擔的。
兩岸經貿往來經四十餘年發展,形成日益緊密的合作關係。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是台灣貿易順差主要來源地,也是臺商海外最重要投資市場與企業海外營利主要來源地,大陸對台灣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大陸對台資企業在大陸發展給予大力支持與各種政策優惠,讓台資企業能夠不斷從台灣進口大量中間産品在大陸加工再出口,拉動台灣經濟增長。然而,自美國發起一波又一波對中國大陸産品徵收所謂懲罰性高稅與打擊中興、華為等高科技企業以來,海峽對岸的蔡當局對大陸恩將仇報,不斷配合美國,在經濟上打壓與遏制大陸。
首先,企圖配合美國限制對大陸高科技産品出口。就在美國率先對中興通訊公司進行制裁之時,蔡當局第一時間就要求加強台灣高科技産品對大陸出口管制,只是在台灣企業生存壓力下未能採取公然的斷貨措施。隨後,蔡當局還是加大對大陸電信設備等産品進口與使用管制,自今年3月起從目前限制電信網絡禁用大陸核心網絡、傳輸骨架、基地臺等擴大到有線電視、無線電視、衛星廣播等終端設備、發射器、交換機制等領域。特別是在美國祭出全面封殺華為措施之後,蔡當局又積極配合,台灣五家電信商停止在臺銷售華為手機。只是臺積電公司在嚴密、精準的科學管理下,沒有法律漏洞,未停止與華為商業合作。
其次,加強所謂對“含中産品”出口管制,防止所謂經台灣“洗産地”的大陸産品進口在台灣加工再轉出口美國。本來兩岸企業之間進行多種正常商業往來合作,台灣廠商進口大陸産品經加工再出口美國等地。但蔡當局為配合美國不斷強調要防止“含中産品”在臺加工再出口美國,並採取更為嚴厲的處罰措施。 5月16日,臺“行政院”提出“貿易法”修正案,對所謂廠商及産證簽發單位違反“貿易法”禁止之行為的處罰金額從現行的3萬元新台幣以上、30萬元以下一舉提高到6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對廠商未經許可輸出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到伊朗、朝鮮、中國大陸等管制區,罰金從現在的150萬以下提高到300萬無以下,並鼓勵民眾進行舉報。
再次,派遣大型經貿團連續三年赴美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鼓勵台灣企業投資美國,並加大對美天然氣與農産品等採購。去年臺與美簽署了總額達250億美元的天然氣採購合同,今年臺再次派出由“政務委員”鄧振中率團的大型經貿團赴美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參加知名企業達五、六十家,參加人員超過100人。其中臺電公司將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簽署總計達375億元新台幣的天然氣發電機採購合同。特別是在中國大陸減少美國大豆進口之時,蔡當局卻對特朗普送上溫暖,2018年派出大型農業採購團,大量採購美國大豆,以緩解大陸減少美國大豆進口所造成的農産品出口壓力。第四,策劃臺商回流與外流,配合美國建立“非陸供應鏈”。中美經貿摩擦升級與大陸台資企業經營壓力增大之時,蔡當局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動臺商回流,不能回流台灣的則鼓動外流東南亞,希望形成台灣、東南亞、南亞與美國等構成的“非陸供應鏈”,取代臺商過去在中國大陸投資形成的“紅色供應鏈”。
面對蔡當局在經濟上極力配合美國、對抗大陸的舉動,大陸從中華民族總體利益出發,從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合作共贏角度出發,保持了極大理性與克制,一忍再忍,未對蔡當局積極配合美國、對抗與挑釁大陸的經濟政策舉措給予回擊,未對台灣採取經濟反制裁措施。然而,大陸現在未對蔡當局給予回擊,並不表示未來不會回擊,不表示大陸會一直會忍讓與克制下去,事實上大陸一直在高度關注蔡當局的所作所為,也會注意到台灣企業的不同態度與作為。
如果蔡當局還不收手、不克制,一而再再而三的配合美國,持續對大陸採取經濟抵制甚至經濟制裁舉動,不排除大陸在必要時該出手時就出手,對蔡當局進行有力回擊。日前商務部宣佈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及發改委牽頭組織研究建立“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制度”就已發出了重要信號。目前台灣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如果逼大陸採取經濟反制措施,將會對台灣經濟産生重大衝擊,這不是蔡當局所能承受得起的。在此歷史關鍵時刻,要提醒蔡當局不能再執迷不務,不能在政治上“親美抗中”與經濟上“聯美抗中”錯誤道路上繼續走下去,否則將會給台灣帶來巨大政經風險。 ( 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