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口岸”見證中國邁向復興

編輯:母曼曄|2019-06-24 15:22:24|來源:新華網

如今,對很多人而言,這就是一條短短的人行天橋,從頭至尾通過,不到一分鐘。從天橋的玻璃窗眺望,依稀能看到鐵路橋的身影。

 

60多年前,它是一座木制的鐵路橋——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鄧稼先、郭永懷等一批為新中國作出過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就是從鐵軌兩旁的人行道步行回到祖國的懷抱。

 

這裡是羅湖橋和羅湖口岸。作為聯結香港和內地的“第一口岸”,它不僅見證了深圳從邊陲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奇跡,更見證了中國內地從打破封鎖開始,一步步邁向偉大復興的光輝未來。

 

回家

 

1950年,在雜草叢生的深圳河岸邊,十幾名邊檢戰士用木板搭起了一間簡陋的房子,挂起了“廣東省公安廳邊防局深圳檢查站”的牌子。這就是羅湖邊檢站最初的樣子。

 

小木屋的不遠處,就是經歷百年風雨的羅湖橋——這座鐵路橋,由詹天佑主持修建而成,處於深港兩段鐵路對接合龍的交匯處。

 

1955年10月,穿著黑色西服的錢學森,領著不滿7歲的兒子錢永剛,站在羅湖橋頭。從這裡,回家。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裏,羅湖橋都是新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通道之一。“這裡見證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外赤子艱辛歸國,他們為國家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熟悉這段歷史的羅湖邊檢站六隊副隊長曾偉説。

 

當歷史的時針移動到1997年,“回家”在羅湖口岸,有了新的意義。香港回歸以來,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同胞和內地居民跨過羅湖橋回到內地或去到香港。曾偉説,在羅湖口岸,“‘早出晚歸’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常態”。

 

如今,每天6時30分,住在深圳羅湖區的何女士都會出現在羅湖口岸,等候第一波開閘放行赴港工作;傍晚時分,她又會出現在羅湖橋頭,過關回家。

 

“兩邊都連著地鐵,過關也很方便,我和老公都習慣了。”何女士説。

 

目前,羅湖口岸共設置了112條自助查驗通道,確保公民出入境通關排隊不超過30分鐘。每天經羅湖口岸出入境的23萬人次中,68%是港澳居民。

 

“現在深港之間每天經羅湖口岸往返的學童約5000人次。”曾偉説,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

 

開放

 

1968年,周冀中進入深圳海關的前身——九龍海關工作。對這位後來成為深圳海關副關長的“老羅湖”而言,“滴滴答答”的鬧鐘聲,是那段時間最刻骨銘心的記憶。

 

“聽到這個聲音,就要小心查驗通關物品裏是否有炸彈了。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在羅湖口岸執行的是政治保衛和經濟保衛的雙重任務。”他説。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裡見證了中國內地和世界的共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羅湖口岸已經成為國人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通道。中外交流日益頻繁,也反映出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擴大。”深圳羅湖海關旅檢十七科科長蔣際舟説。

 

1986年,羅湖口岸新聯檢大樓正式投入使用。從那時起,這棟黃色屋頂、紅色柱子的12層大樓,就成為許多人了解中國內地的“第一站”。

 

曾偉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以及專業人士都是經羅湖口岸來中國內地。“球王貝利1976年就是從羅湖口岸進入內地的。”

 

“出境方面,以前主要是持旅遊簽證赴港澳旅遊的人群,現在有持海員證出國的,還有出國學習、工作的,赴‘一帶一路’沿線參與建設的人也顯著增長。”曾偉説。

 

2019年5月1日,廣東省實施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符合條件的外國人從羅湖口岸進入內地後,可從珠三角任意口岸出境。曾偉説,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羅湖口岸將迎來更加多元化的入境人流。

 

新征程

 

今年剛退休的葉迎春出身“鐵路世家”,在緊鄰羅湖口岸的深圳火車站工作了30多年。在她的記憶裏,從窄窄的老鐵路橋變成如今寬敞的新鐵路橋,從最初接送旅客的綠皮車到21世紀初的高速動車,羅湖口岸見證了中國鐵路的跨越式發展。

 

“‘藍箭’‘大白鯊’這些高鐵的先驅型號,也都是在深圳火車站進行試驗的。”她説。

 

最新的一次嘗試是2018年春運期間,刷支付寶、銀聯“閃付”乘車在深圳火車站投入應用,使用這一新手段的乘客達25萬人次。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羅湖口岸也在迎來全新的未來。

 

2018年,隨著廣深港高鐵全線正式貫通,從深圳福田火車站到香港西九龍火車站,最快只需要14分鐘,“一地兩檢”讓通關速度進一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搭乘高鐵出行。

 

與羅湖口岸相隔不遠的蓮塘口岸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建設項目,未來羅湖區將擁有三個陸路口岸,總日均人流量將達到30萬人次。

 

口岸相關部門負責人説,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深入,羅湖口岸經濟帶正在升級,口岸附近將形成高端商務、時尚消費、休閒娛樂、旅遊生活等功能疊加的複合型功能片區。

 

“來到我們這裡,就會真正體會到,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羅湖口岸管理處副主任陳永福説。

 

(新華社廣州電 記者王攀 王曉丹 吳濤)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