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看70年的新中國發生什麼跨越
新中國跨越70年·經濟成就加速跑
2019進入下半年,我們離慶祝新中國70年華誕的日子也越來越近。70年的中國,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一個怎樣的歷史跨越?昨天,國家統計局發佈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讓我們在數字裏尋找答案。
175倍!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1%
新中國誕生時,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1952年國內生産總值僅為679億元,按照不變價計算,到了2018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比1952年增長了175倍,每年平均增長8.1%;自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連年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8%左右,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外匯儲備13年穩居第一!
建國初期我國財政十分困難。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為62億元,1978年增加到了1132億元,1999年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而到了2018年,已經達到183352億元。
財政收入增加了,我國外匯儲備也從1952年末的1.08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末的超1萬億美元。2018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餘額超過3萬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
百業興旺 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70年來我國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從以依賴單一産業為主轉向依靠三次産業共同帶動。農業不再“靠天吃飯”,糧食總産量由1949年的11318萬噸,提高到了2018年的65789萬噸。
工業改變了單一模式,成為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産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以鋼材産量為例,2018年我國鋼材産量為11.1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8503倍。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為發展提供保障
交通運輸發展成就斐然。2018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3.1萬公里,比1949年增長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9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
看得見的路在變長,看不見的路也在變寬。2018年移動寬頻用戶達13.1億戶,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動寬頻網。
能源供給為發展助力。1949年,我國能源生産總量只有0.24億噸標準煤,這一數字到了2018年增長了158倍,達到37.7億噸。2018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19億千瓦,比1978年末增長32.3倍。我國還成為了全球非化石能源的積極引領者,清潔能源利用大幅增加。
新中國跨越70年·小康社會越來越近
生産發展的同時,民生也在不斷改善。70年來,我國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業不愁 連續6年超1300萬人!
經濟發展了,就業就不愁了。1949年末,城鎮失業率高達23.6%。改革開放以來,就業總量大幅增加,2013—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
錢袋子更鼓 消費水準提高
就業無憂,錢袋子就更鼓。1952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只有119元。而去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達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消費水準也隨之提高。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了19.2倍,平均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22.3輛家用汽車、116.6台彩色電視機。
民生安全網更密 社會保障加強
民生安全網越織越密。2018年末,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公共衛生體系也初步建立。2018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9.7萬個,比1949年末增長271倍;衛生技術人員952萬人,增長17.8倍。
貧困人口大幅減少 對全球減貧貢獻超70%
197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有7.7億人,到2018年末,已經減少到了1660萬人。我國也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根據國務院扶貧辦今天公佈的消息,我國已有43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佔全部貧困縣的52.4%,貧困縣摘帽進程過半。
文化素質提高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2%
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讓全民受益。建國初期,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全國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而到了2018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已達94.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高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文體活動豐富 近4億人常參加體育鍛鍊
人們的業餘生活也越來越豐富。2018年末,全國已有3173個公共圖書館;全年出版各類圖書95億冊(張),比1950年增長34倍。全面健身理念也深入人心,近年來,我國有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6平方米以上。
新中國跨越70年·開放大門越開越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再到共建“一帶一路”,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顯著拓展。
上海向浦東新區下放戶籍審批權
昨天,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與浦東新區政府簽約,向浦東新區下放國內人才引進直接落戶和留學回國人員落戶審批權。
上海浦東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李燦:比如説人才直接引進落戶的材料,由18項材料減少到目前的7項材料,我們會為他們重新再優化設計審批的流程,預期會減少15%到20%左右的一個時間。
上海近日通過的意見指出,要賦予浦東新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改革開放以來,從浦東的開發開放,到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從經濟領域的改革,到綜合配套改革,上海已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
貨物貿易規模居首位 引進外資大幅增加
而上海只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對外開放,我國國際合作和經貿往來發展迅速。201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6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223倍,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國實際使用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1350億美元,比1983年增長146倍,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領域不斷拓展。
推出重大舉措 形成對外開放新局面
剛結束的G20峰會則釋放出更多消息,我國的市場將進一步開放:新設6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自主降低關稅水準;營商環境也將持續改善。全面取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限制。明年將實施新外商投資法,並引入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提高知識産權保護水準。
6月30日,2019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正式發佈,清單條目由48條減至40條,進一步擴大了農業、採礦業、製造業、服務業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