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來了 中國北斗將脫下“高冷”外衣

編輯:王瑞穎|2019-07-29 10:52:24|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北斗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不過仍有一種疑問時而發出:北斗都提供服務那麼久了,為何我們的手機裏還沒有用上北斗——説好的北斗導航,為何大眾難以直觀地感受到?

 

這樣的疑問,或將在5G時代終結。

 

前不久,《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發展白皮書(2019)》對外發佈,其中提到隨著5G時代的到來,“北斗+5G”將成為繼移動位置服務經濟和共享經濟之後,北斗應用市場新的重大商業機遇, 5G帶來的物聯網革命,將推動北斗及時空信息應用的泛在化。“北斗+5G”的市場爆發期即將到來。

 

這也意味著,北斗有望徹底脫下“高冷”外衣,走進尋常百姓家。

 

從古至今,人類始終在追尋獲取時間與位置的最佳工具和手段,而衛星導航正是這種不懈追求的智慧結晶。

 

按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的説法,當前,衛星導航已不單是用於測量物體的時空運動狀態,已然成為信息化社會標示各類信息的時空基準,前所未有地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成為支持和推動人類社會有效運行和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之一。

 

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標誌著中國5G正式商用。

 

換言之,隨著5G這一“神助攻”隊友的到來,由北斗及“北斗+5G”所帶來的萬物互聯智慧時代,將真正開啟。

 

按照一些物聯網專家的説法,在物聯網産業中,以5G為代表的網絡、以北斗代表的精準位置服務以及大數據,這三者共同構成了物聯網産業的三大基礎設施。

 

先看網絡,5G能讓實時傳輸的速度變得更快更穩定。接下來是位置服務,只有擁有了統一時空基準、獲得更加精準的位置信息,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最後是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讓信息處理能力快速提升。

 

根據《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發展白皮書(2019)》表示,目前,一個由北斗系統提供時空數據、由5G通信系統實現智慧感知與傳輸、由大數據實現海量時空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由雲計算系統實現泛在的智慧化處理的智慧城市建設技術和數據支撐體系正逐漸完備。

 

前不久,在第十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受邀參展的位置服務公司千尋位置就展出了一座“未來之城”:依託覆蓋全國的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千尋位置構建了統一維度的“時空基礎平臺”,負責時空數據的獲取,通過為海量城市感知終端提供亞米級精度以上的定位和毫秒級授時能力。

 

此前有業內人士透露,4G技術的導航應用,可能會遇到某個盲點,導致信息無法回傳的情況。如今,一旦有5G技術作支撐,監控將更快、更完整,而且5G設備更便於移動連接或無線接入。

 

“當計算更強、網速更快的時候,就需要所有數據的時空基準。不統一、不精準沒有辦法用這個數據。”陳金培認為,隨著終端連接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讓信息處理能力快速提升,所有信息的處理和終端的連接需要統一時空基準,才能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當然,“北斗+5G”也將帶來人們在4G時代未曾見過的風景,比如開啟傳説中的“地下室定位”。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天線與定位部副主任安旭東説,要想真正實現室內定位,需要幾米甚至1米以下的定位精度,還要能夠分辨樓層。而眼下,傳統定位技術還無法用於室內定位。

 

他告訴記者,一方面,在室內搜不到足夠衛星的情況下,所謂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難以工作,其定位精度僅在10~100米之間;另一方面,傳統的蜂窩網定位技術雖然信號可以覆蓋到室內,但其精度從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也無法滿足需求。

 

隨著5G的到來,人們迎來大頻寬時代。

 

安旭東説,5G時代的窄帶蜂窩物聯網定位應用,相比傳統的蜂窩網技術,可提升20dB的信號效果,“覆蓋能力大大提升,在地下車庫、地下室、地下管道等信號難以到達的地方也能覆蓋到,利用這一優勢,可以進行室內導航定位服務。”

 

按照冉承其的説法,過去10年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疆拓土的10年,也是北斗應用真正落地的10年。

 

而下一個10年,“北斗+5G”將帶來更多可能。

 

冉承其説,北斗應用産業已實現由基礎産品、應用終端、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構成的完整産業鏈,並正在與互聯網、物聯網、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前所未有地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支持和推動人類社會有效運行及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正在成為現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