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貿摩擦 中國青年應有的態度

編輯:王瑞穎|2019-07-30 09:39:35|來源:中國青年報

“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並非要點保護費那麼簡單,是來要命的!你願意像蘇聯一樣‘死’給它看嗎?”

 

“如果遭遇赴美留學、工作的暫時不便,就舉手投降,那不是一個中國青年應有的認知。”

 

“賺快錢看上去光鮮亮麗,但國家需要更多腳踏實地作貢獻的人才。”

 

不久前的一天,復旦大學沈逸教授以《把握大時代的戰略機遇 實現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雙贏》為題,為同濟大學的學生帶來一堂生動的討論課。中美經貿摩擦的“戰火”不只影響著人們的“錢袋子”,這位教授希望能“撫慰”年輕人焦灼的心。

 

中美1979年建交以來,雖有過小打小鬧,但兩國關係一直是比較“風調雨順、和諧共處”的,甚至還度過“蜜月期”。直到一年多前,美國政府單方面挑起並不斷升級這場經貿摩擦,給兩國經貿關係和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損害。

 

一年來,中美經貿摩擦的形式不斷變化。沈逸告訴同濟大學學生,美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聲稱中國對美國的威脅。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國對華的戰略爭論點之一。美國挑起這場摩擦,既有中國崛起因素,也有一些政客認為美國在兩國經貿關係中“吃了虧”。

 

以蘋果手機為例:一部手機,美國負責設計研發,韓國、日本負責電子元器件,中國參與其中,承擔採購部分零部件和組裝的環節,最終,在全球化生産過程中美國拿了大頭。但由於美國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分配出了問題,資本拿走了大頭,他們力圖把國內的矛盾和不滿轉嫁于中國。

 

2018年以來,中國學者被美方吊銷訪美簽證、遭FBI騷擾的案例越來越多。有人擔心在這種形勢下,赴美留學、就業會遭遇不便。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學生林昕宜對此提出了自己的顧慮:“當個人利益要為國家利益作出犧牲時,青年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沈逸説,“舉手投降”,不是一個中國青年應有的認知。內心對於國家的認同需要轉化為真實的信仰和行動,要忍受暫時的不便,保持一顆奮鬥向上的心,勇於投身實踐,在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一些學生發現,社交平臺上出現了抵制美國産品的聲音。在沈逸看來,雖然這是一種很樸素的情感,但一定要理性看待當前中美關係。中國跟美國進行戰略博弈,我們最大的底牌是向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日趨開放,確立我們的優勢,讓美國支付相應的代價,沒有必要人為地去煽動一些情緒。

 

沈逸分析,隨著中國和美國實力差距持續縮小,博弈才會真正展開。“在城邦國家時期,如果一個人離開城邦,在外面獨自生存的話,他要麼是個聖人,要麼是個野獸。”他以古希臘思想家亞裏士多德的名言“離開城邦,非神即獸”和儒家經典“修齊治平”告訴當代青年,個人是不可能脫離國家而獨立生存的。“只有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發展相統一,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價值。”面對短期的困難和波動,要清楚美國在貿易戰中提出的要價,不是小打小鬧,應該堅定立場,風物長宜放眼量,避免局限于眼前的小確幸,不要被暫時的挫折和困難所擊倒。

 

“面對貿易摩擦,我們需要在自己的專業學習上深耕,闖出一番天地,報效祖國。”沈逸説,短期內要讓美國人克服一時的偏見,放下“老大”的焦慮還很難。面對這場摩擦,中國會打得比較辛苦,但不是沒有優勢——政府的治理能力,百姓的勤勞勇敢,中國的人口紅利、基礎設施、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都是屬於我們的“王牌”。

 

“今天中國青年所享有的生活條件、外部的環境是前人無法想像的,但同時肩負的歷史責任也是空前的!”沈逸寄語年輕人:“在一個風雲際會的大時代,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時代坐標。我們要用實力作出精準回應,向世界展示中國誠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