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攸關台灣外貿處境

編輯:左妍冰|2019-08-14 10:31:15|來源:華夏經緯網

對外貿易是台灣地區經濟的根本,外貿佔台灣地區GDP的比重達到九成多。然而,台灣地區和各個經濟體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卻偏少。在各個經濟體競相簽署雙方或多方FTA的形勢下,台灣地區的處境令人憂心。而在兩岸當局日益升高對立的趨勢裏,台灣地區對外洽簽FTA的機會只會更加渺茫。 

 

蔡英文日前會見英國國會議員訪台團時表示,希望與英方儘早就洽簽FTA或雙方投資協定BIA展開先期協商。誠然這是美好的期待,若能成真,自是蔡的政績。然而,以當前台灣地區和美國關係之“友好”,包括蔡英文參與美國包圍大陸的印太戰略、配合美國抵制大陸一帶一路規劃,以及支持美國對大陸的貿易戰,美國和台灣地區之間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仍已停開了兩年多。美國並不因為蔡英文向它一邊倒,就樂於和台灣地區談判FTA或經貿協定。

 

連美國方面都如此,更不用説其他經濟體了。台灣因顧慮美國豬肉牛肉殘余瘦肉精而限制其進口,美方至為不滿,也對其稻米要輸入島內有要求,加上智慧財産權的保護等問題,造成美方對重啟TIFA談判意興闌珊。美國顧不了台灣的迫切需求,更不會設想雙方經濟規模落差巨大,去年美國GDP是台灣地區的34.3倍。這與台灣和大陸在談判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時相較,台灣對來自大陸的善意不應該沒有感受。 

 

國民黨主政時期為保護台灣産業及社會心理,又鋻於兩岸經濟規模差異,以不開放大陸勞工來臺及不增加大陸農産品進口為條件,均獲陸方同意;後來達成的早期收穫清單中,台灣獲得免稅額度幾年下來已比大陸的收益多出數倍。相較之下,美國要求台灣先開放進口美豬美牛,就完全是純生意經。可見兩岸“和平紅利”沒有不為台灣歡迎之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東西方兩大集團冷戰結束後所出現的和平紅利概念,對台灣不僅實現在兩岸經貿中,還外溢到台灣所亟需的FTA。正是由於兩岸簽署ECFA及在政治上也良性互動,所以在國民黨主政時期,台灣于2013年和新加坡簽署以互免部份關稅的經濟合作夥伴協議ASTEP,又于同年和新西蘭簽署個別關稅領域合作協定ANZTEC。終因蔡英文上任、兩岸當局走向對立對抗,各個經濟體或看大陸態度,或如美國為自己考慮,台灣地區也就無法再與其他經濟體洽簽同類協定了。 

 

如前所述,台灣地區經濟對外貿易的依存度遠甚于其他經濟體,但所擁有的FTA覆蓋率卻偏低,且因兩岸關係倒退,致使洽簽FTA寸步難行。這對於以外貿為經濟根本的台灣,事態十分嚴重。 

 

如果明年初“大選”後的政局未變,那麼台灣在雙方FTA恐仍一籌莫展,在區域經濟整合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都被邊緣化將成定局。且在兩岸當局關係惡化的當前,大陸對ECFA的態度是否依舊,會不會願意繼續維持對臺優惠,必須給予重視。“執政者”尤不可為了“反中仇陸”而綁架台灣地區經濟。(華夏經緯網轉載大華網絡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