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考古: 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編輯: 王瑞穎|時間: 2019-08-20 17:04:06|來源: 新華社
  • 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觀眾參觀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璧(6月22日攝)。
    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觀眾參觀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璧(6月22日攝)。
  • 人們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文化瑤山祭壇遺址參觀(6月22日攝)。
    人們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文化瑤山祭壇遺址參觀(6月22日攝)。
  • 這是良渚古城週邊水利工程——老虎嶺水壩遺址(6月22日攝)。
    這是良渚古城週邊水利工程——老虎嶺水壩遺址(6月22日攝)。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説起新中國的考古成就,良渚遺址大發現是其中耀眼奪目的一顆明珠。

 

從杭州市中心出發,往西北方向驅車約一小時,就可以到達位於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良渚”意即“美麗的水中之洲”,在5000多年前,這裡曾經有一座規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燦爛的文明。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首次公開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2019年7月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43屆會議上,中國申報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説,它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良渚遺址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

 

距今4300年至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遺址,是它的權力與信仰中心,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2007年發現的良渚古城,城分三重,佔地630多公頃,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2015年發現的良渚古城週邊水利工程,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

 

出土的諸多精美玉器,是中國玉文化史前高峰的遺産,也見證了階層分化。

 

埋藏地下、儲量可觀的炭化稻米,印證了興旺的稻作農業,和手工業遺存共同成為社會分工複雜化的寫照。

 

40多年前,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就判斷這裡是“最古老的杭州”。20多年前,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就論證,良渚文化所屬的社會發展程度已經進入文明階段。

 

北京大學副教授秦嶺博士指出,良渚代表了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下游濕地稻作農業文明的發端,這與中原及世界大部分地區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下産生的文明有著鮮明區別。

 

而國際考古學泰斗、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則表示,良渚早在5000年前,就已是“一個組織度極高的社會或國家形態。”“對我個人來説,它是研究人類文明的頭等重要之地。”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意味著它所代表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認可,意義重大。”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説。

 

良渚遺址體現先人的力量與智慧

 

良渚古城遺址內外分佈著許多山:莫角山、烏龜山、卞家山、獅子山、塘山,許多其實是人工堆築而成。

 

據測算,良渚古城遺址和週邊水利工程所需的土石方量共計1005萬立方米,而古埃及吉薩金字塔群所需土石方量則為504萬立方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計算發現:在良渚時代的早期,先民們需要短時間堆築起917萬立方米土石方。即便1萬人全年無休,每3人一天完成1立方米的量,也需要7.5年時間才能完成。這需要巨大的社會動員能力。

 

良渚古城是在一片濕地上興建的。當時,人們先在濕地上堆起墩臺,再在上面修建房屋和宮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寧遠研究員説,這一建設思路非常合理,至今,江南水鄉的人們仍然臨水而居。

 

良渚古城週邊水利工程可以攔蓄13平方公里的水面,總庫容量約4600萬立方米,分別是杭州西湖的1.5倍和4倍,具有防洪、灌溉、運輸等多種功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研究員説,這説明當時的先民就已經有了寬廣的規劃視野、高超的技術水準。

 

玉琮、玉璧、玉鉞……來自全國17家文博單位的260件(組)良渚文物正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展出。良渚玉器系統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殷商,乃至《周禮》中“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的規定。中國人愛玉、佩玉之風可謂源遠流長。

 

良渚遺址彰顯今人的求索與敬畏

 

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他們在良渚當地1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已發現了各類遺址270余處,7次獲評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兩度榮膺中國考古學界的最高獎項——全國田野考古一等獎。

 

目前,良渚大遺址考古形成了適合它的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廣泛使用遙感、測繪、同位素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其研究方向正向數字考古、動植物考古、地質考古、環境考古、文物保護等方向發展。

 

前人“築山”,今人“移山”。劉斌説:“良渚遺址的考古與保護,凝結了幾代考古人和文保人的汗水和心血。”

 

為了保護好良渚遺址,國家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一直都在行動。1996年,國務院批准公佈良渚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9月,浙江省批准設立杭州市良渚遺址管理區。2002年6月,杭州市人大制訂的《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經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批准施行。2013年以來,余杭區還實行了“城市發展反哺遺産保護機制”,將良渚遺址區外城市開發所得的部分財政收入用於遺址的保護等工作。

 

求索歷史,敬畏歷史,我們方能更好前行。

 

丘陵起伏,水道縱橫,芳草萋萋,綠樹成蔭,這是一處緊鄰城市而無喧囂的凈土。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已有限開放一月有餘,在這裡,人們可以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之光。新華社記者 馮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