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配,你在他鄉還好嗎?
近日,台灣有篇新聞報道的標題是這麼寫的:“每天只給70元,陸配慘收垃圾維生”。這樣的新聞在島內層出不窮,特別是近幾年兩岸關係大開倒車之際,“大陸配偶”這個群體隔三差五就被民進黨政客拿來消費。兩岸同胞應該還記得去年民進黨民意代表蔡易余因“東亞青運舉辦權被取消”而在其“臉書”高調發表歧視陸配言論。此話一齣,無疑是對於大陸在臺配偶的再次霸淩傷害。時至今日,沒有聽到蔡易余發表任何道歉聲明。這只是陸配群體在臺境遇的一個縮影。大陸配偶在台灣不僅在新聞中被歸類成“弱勢群體”,另一方面又被民進黨政客歧視對待,兩岸同胞都必須正視大陸配偶在台灣的權益問題。
台灣陸配與相關團體到街頭聲援陸配取得身份證年限從 6 年改為 4 年修正案,並抗議民進黨翻案阻擋。(來源:中時電子報)
回顧兩岸通婚三十余載歷史,其實許多大陸女性嫁到台灣生活是非常辛苦的。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台灣當局每年都有陸配入臺配額的限制。大陸女性就算在大陸結婚領證登記了,還得苦等一段時間才能到台灣與丈夫團聚。加上當時陸配來到台灣不準工作,因此早期來到台灣居住的大陸配偶在臺人生地不熟,加之政策上的嚴苛限制,基本權利比外籍勞工還差。
走過三十余載後的今日,兩岸婚姻的政策經過多次修法雖然放寬了許多,但是陸配在申領台灣地區身份證和參政上仍有嚴格的限制。
下面這張台灣媒體發佈的圖表反映出在取得身份證、團聚期、入臺面談、工作等多項指標中,陸配待遇均與外配存在較大差距。可以説,這套審查機制擺明瞭就是針對大陸配偶。比如,外籍配偶四年就可以申領到台灣地區身份證,而大陸配偶卻需要等待至少六年,且必須要在取得身份證後滿十年才可以考公務員和具有參政權利。在臺的30萬大陸配偶中,取得台灣身份證明文件的僅有12萬人。台灣當局在政策上仍然對大陸配偶有嚴格的歧視性政策,他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陸配在臺生活保障不理想,工作待遇不如心,公權力遭到限制,健保總是矮人一截。
蔡英文曾表示,落實族群平等、支持多元文化是民進黨長期以來的施政目標及基本價值。而台灣當局説一套、做一套,實際做法分明是朝著撕裂族群的方向走。
近年來,大陸經濟蓬勃發展,偏偏兩岸關係不斷惡化,導致眼下在台灣出現了一股新趨勢:越來越多的大陸配偶決定放棄台灣戶籍,打算拖家帶口搬回大陸。台灣“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會長鐘錦明曾對媒體透露,最近幾個月來,諮詢“如何放棄台灣戶籍,想要一家回大陸生活”的案例越來越多。
數據顯示,2003 年以來,每年從大陸及港澳地區移入台灣的配偶平均超過 1 萬人,但民進黨執政以來,這一數字持續下跌,2016 年為 9600 人,2017年為 8200 人,2018年則只有 7000 人左右。
大陸經濟發展之快與台灣經濟日益蕭條形成鮮明對比,放棄台灣戶籍回大陸生活,是民心之所向。有數據表明,新近結合的兩岸配偶中,選擇在大陸長期居住的群體呈現上升態勢。
8月7日,在福州舉行的兩岸集體婚禮上,來自福建平潭的施強(右)為他的愛人、台中姑娘陳昭欣整理頭飾。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為了爭取自身的權益,大陸配偶史雪燕於今年7月27日發起成立“中華兩岸婚姻家庭服務聯盟”。聯盟由來自島內北、中、南及金門地區的40個大陸配偶團體在台北共同成立。該聯盟最大的宗旨就是“爭取陸配權益,以陸配幸福為己任;追求兩岸和平,讓家鄉和故鄉以社會和諧為無憾。”史雪燕作為該聯盟的創始人,是極具指標性的人物----因為她是以大陸配偶身份代表國民黨參選縣市議員的第一人。雖然最終不幸落敗,但也讓廣大台灣同胞看到了大陸配偶的活力和突破。
每對兩岸聯姻人都是一座兩岸和平的橋梁,是“兩岸一家親”理念具體實踐的最佳典範。雖然兩岸婚姻特別是大陸配偶在島內這些年來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看到“中華兩岸婚姻家庭服務聯盟”的成立,看到兩岸各界有志之士一直在推動兩岸婚姻往好的方向發展,大陸各地出臺了那麼多與“31條”配套的政策和法規,我相信兩岸婚姻未來會越來越好。
(作者係台灣網友羅鼎鈞投稿,他目前擔任瀋陽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副秘書長,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