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快評:從兩岸學者激辯看兩岸關係未來
8月31日至9月1日,由國臺辦研究局指導,海研中心、四川省臺辦、四川省社科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在四川省眉山市成功舉辦。與會的八十余位兩岸學者圍繞“深化融合發展 共謀民族復興”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就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看法、新論斷,助力兩岸融合、民族復興進程。
海研中心特約研究員鄭劍指出,兩岸關係回不去了,既回不到兩蔣時代,也回不到馬英九時代。他給出了幾個理由,首先是時代發生了變化(主要指人類社會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其次是相當程度制約兩岸關係的中美關係發生了變化,第三是兩岸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然後是國民黨和民進黨也在發生著改變。鄭劍研究員不認為2008年到2016年國民黨執政時期是兩岸關係的理想境界,理由是從那時起兩岸政治議題在島內成為了不可觸碰的禁忌,經濟交流合作機制在“太陽花”的壓力下戛然而止,以及長期未能解決的“去中國化教育”等諸多問題。他總結道,當前內外形勢下,台灣確實再次面臨何去何從的大問題。短期看,分離力大,長期看,拉近力大。統一態勢不會逆轉。
全國臺研會副秘書長嚴峻研究員傾向於以“一兩矛盾”而不是“統獨矛盾”作為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他指出,或許比“統獨矛盾”更突出的是“一兩矛盾”,即“兩岸同屬一個國家”與“兩岸是兩個國家”的認知矛盾。説“一兩矛盾”更突出,是因為有一定數量的台灣民眾尤其是台灣年輕人,他們認為“中華民國或者台灣是一個與大陸不一樣的‘國家’”,即一種“兩岸兩國”的認知佔據他們的思維。從這個角度看,台灣問題的確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因為這不僅會傷及未來的統一進程,更危險的是,可能為激進“台獨”提供了危險的社會心理基礎。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指出了目前兩岸關係面臨的三大挑戰,分別是兩岸民間不友善情緒持續上升,兩岸之間出現了很多新情勢,國際政經結構和國際價值的變化。趙建民指出,穩住既有基礎、面對種種挑戰的唯一一把鑰匙是“九二共識”。很顯然,這是被兩岸交流70年的實踐所證明了的。中評社在快評中解讀稱,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道理雖然簡單,卻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和政治基礎。台灣的執政者只有理解、接受、遵循這個道理,才可能處理好兩岸關係。
筆者有幸能夠現場聆聽,因而有一些不一樣的感受。比如,趙建民院長並未明言台灣民間針對大陸的不友善情緒何以持續上升,但海研中心主任仇開明研究員卻在演講中提及,民進黨操弄台灣民眾面對大陸崛起的游離心態無法阻撓融合發展的“大勢”。仇主任在演講中講明,大陸崛起進程有力塑造兩岸關係總體態勢,“台獨”之亂削弱台灣應對大陸崛起的意志與能力。這中間隱含的意思或許是,兩岸實力一增一減,台灣未來何去何從顯而易見。正如孫亞夫副會長在致辭中所指出的,“我們完全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制止‘台獨’分裂圖謀,抵禦外國勢力干涉,應對台灣政治局勢,繼續推動兩岸關係朝著祖國完全統一的方向發展。”
現場的討論氣氛是很熱烈的,有些問題甚至尖銳到有些劍拔弩張。有的台灣學者發言稱,大陸的惠臺政策“並沒有讓升斗小民感受到”,隨後有大陸學者發言回應稱,台灣民眾對和平紅利習慣成自然,一旦沒有反而有感。也有大陸學者指出,不接受“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就毀棄了“一國”的政治基礎,即排除和平統一的選項,而和平協議和“基本法”是實現台灣方案的前提。
雖然主題相對鬆散,但仍有幾個問題是大家共同關心的。首先是和平統一之於兩岸關係的意義問題。和平統一仍是當前兩岸關係的主軸。仇主任在演講中指出,失去和平統一勇氣的,不是台灣人民,而是台灣的政黨和精英階層,台灣民眾參與和平統一的意願是在增強中。有的台灣學者強調,兩岸未來和平統一仍然是雙方民眾,尤其是台灣多數人的共同目標。
和平協議是兩岸學者探討的重點之一。華中師大台灣與東亞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錶示,通過兩岸政治談判,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化安排,是大陸的一貫立場。商簽兩岸和平協議是大陸依法維護一個中國框架、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必然要求。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也指出,兩岸和平發展的實現路徑就是簽訂兩岸和平協議。他舉出所在機構的民調表示,多數台灣民眾支持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約四成七認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對台灣有利,有近六成認為對台灣的經濟有所幫助。
新時代兩岸應當如何交流?同樣受到兩岸學者的關注。嚴峻研究員從正反兩個方面指出了兩岸交流的重要性,兩岸要多交流,交流不能包治百病,但不交流肯定治不了兩岸關係的問題與癥結。台灣海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朱鳳芝指出,兩岸要朝向和平統一的目標,交流是很重要的,因為彼此可以借著善意的接觸,化解許多不必要的疑慮,進而增進情感。
學術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形式。在兩岸關係遭遇挑戰、雙方往來不易的情況下,如此盛大的兩岸學術交流就更值得珍惜,更何況它貢獻的學術饕餮值得久久回味。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兩岸同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交流是加深理解、增進認同的關鍵一步,學術交流所起到的作用更是尤為明顯。這就仰賴兩岸學者共襄盛舉、不斷開拓了。(作者:李東海,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