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核心團隊做出國內首部AI紀錄片《你好,AI》
探討AI與人類的關係
用AI技術保存敦煌壁畫
陳怡與團隊在工作中
季冠霖(左)與陳怡
展示AI在五個領域的應用
“人工智能”(簡稱AI)已經滲透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火星探索需要用AI讓機器人順暢地工作;敦煌研究院需要用AI為文物打造數字檔案;長城、巴黎聖母院修復需要用AI建構三維圖像……
當下,一部以AI為主題的5集紀錄片《你好,AI》正在優酷播出。這部用8K高清技術拍攝的紀錄片,講述AI在太空探索、文物修復、動物保護、農業、醫療、汽車、戲劇等領域的應用,從智慧與人類發展關係的視角,探討AI對人類生活的幫助與改變。該片播出後獲得一片好評:有人誇科技題材拍出了人文視角,有人誇畫質能當“壁紙”,有人誇“甄嬛”配音季冠霖的解説。
近日,該片總導演陳怡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介紹《你好,AI》的拍攝經過,分享國內紀錄片製作的發展,也表達對AI邊界的認知。
A 為何做?
以人文表達,讓AI更加接地氣
《你好,AI》去年3月啟動,導演陳怡有15年的紀錄片拍攝經驗,代表作有《汽車百年》《廣府春秋》等,曾多次獲得各類紀錄片獎。她認為做紀錄片導演,需要具備強烈的探索意識和好奇心:“做完《汽車百年》,我成了汽車問題的專家;做完《廣府春秋》,我成了廣府文化的專家;做完《你好,AI》,我至少成了人工智能的半個專家。”
羊城晚報:為什麼要做這部片子?
陳怡:我前兩年在拍一部汽車題材紀錄片,那部片子裏的“自動駕駛”,介紹的就是AI。這兩年,AI在世界範圍內有很多新亮點冒出,尤其在中國發展得更快。去年3月,我的團隊和英特爾達成合作意向——英特爾不想被公眾誤會只是個晶片公司,於是收購公司來做AI項目。
羊城晚報:AI題材紀錄片,你們是“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嗎?
陳怡:是的,國內第一部。楊瀾的團隊也在做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節目,採用“訪談錄”形式,採訪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家、科學家。
羊城晚報:在科技和人文表達方面,《你好,AI》是如何平衡的?
陳怡:這正是我們團隊想做的嘗試。兩季《汽車百年》是就科技談科技的純科技紀錄片,到了人工智能,我們想轉換一種手法——科技紀錄片能否用人文手法拍?
羊城晚報:這種手法是否合適AI表達?
陳怡:AI是程式、編碼,我們想讓它可視化,於是嘗試去找應用AI技術、並被技術影響的人。我們深入到了五個AI應用領域:太空探索、文保修復、動物保護及農業應用、醫療應用、自動駕駛。在每個領域找到有溫度的人文故事,希望讓觀眾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也讓AI更加接地氣。
B 怎麼做?
十人小團隊,奔波了四個大洲
《你好,AI》的拍攝工作異常繁雜,主創團隊跨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去了42個城市,走訪了44家機構,採訪了77位人物。最高拍攝地點海拔達到4110米,遇到的最低溫度為-40℃。最終,節目呈現出了一個新奇的AI世界:敦煌研究院用AI為文物打造“數字檔案”,歷史被科技“凍結”;請會説滿語的老人對著收音器錄入語音樣本,很快語言體系被AI研究出,急待搶救的滿語“保住了”……
羊城晚報:五集節目之間,有什麼邏輯聯繫?
陳怡:原來的順序對應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第一集是農業應用,對應生理需求;第二集是醫療,對應安全上的需求;接著是自動駕駛、戲劇舞臺的應用,以及文化遺産保護;最後一集是太空探索,對應自我實現的追求。播出時,平臺有數據導向的考慮,最先放出來太空探索那一集。
羊城晚報:為什麼每集只有18分鐘?
陳怡:網絡的需要,播出平臺認為長片不利於收視。其實在策劃時,我們每集安排了40分鐘的體量,當時計劃做幾個版本。我們正在計劃做院線電影的版本。
羊城晚報:做這部片子,什麼時候最心累?
陳怡:為了拍這部片,我們接觸了大量國企、央企、政府部門、文博單位、高精尖研究機構。發掘這些人物時會很興奮,但對方拒絕採訪時,是最心累的。我要用過往的作品和誠意去溝通、説服。耗時最長的溝通是火星探索的拍攝,從去年6月聯絡到了12月才完成,去了德國,再去摩洛哥,與研究機構項目的時間賽跑。
羊城晚報:團隊有多少人?
陳怡:核心主創10人左右,難以想像吧?我們按照電影工業化流程操作,拍攝、剪輯、腳本撰寫必須自己完成。從前到後,三個導演在拍素材。比如拍敦煌,去了三次,一次調研3天,兩次拍攝都是1周以上。初剪出來後,我一個人完成全片,我要把最細、最精的內容,拿篩子篩出來。
C 有多難?
紀錄片困境,目前尚無法賺錢
《你好,AI》拍攝、製作的背後,也反映出了如今紀錄片行業的艱難。為了增加關注,陳怡邀來目前國內影視配音界的“扛把子”季冠霖來解説。季冠霖曾為多部知名影視劇的角色配音,包括《甄嬛傳》裏孫儷飾演的甄嬛、《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裏楊冪飾演的白淺等。陳怡認為,《你好,AI》的幕後製作具有示範意義,平臺、製作方、品牌聯合出品是以後紀錄片的出路。
羊城晚報:邀請季冠霖配音,是看重她在配音界和娛樂圈的流量麼?
陳怡:肯定有這個考慮,我們需要讓節目有自帶熱點的元素;其次,科技題材的人文表達,需要有溫度的女聲;第三,她是我大學的同班同學,給了我個友情價。
羊城晚報:她這種“説臺詞”的配音方式,在紀錄片中很少見……
陳怡:她很少配紀錄片解説,我希望她能“講故事”,她就説,希望用講臺詞的感覺來嘗試,把表演元素放進去。她剛開始試配時,我心裏在打鼓。但等一整集配完,畫面、配樂、聲音一搭上去,效果很完美。請她來是個正確的選擇。
羊城晚報:海外發行是怎麼考慮的?
陳怡:有中國文化、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的作品,在國外很受歡迎。而且這是國內首部8K製作的片子,畫面可以當壁紙。Discovery的同行看完後都讚不絕口,感慨中國能把紀錄片拍得這麼好!我説,只要資金足夠,我們的技術不輸你們。
羊城晚報:紀錄片比較小眾,怎麼説服人給片子投資?怎麼賺錢?
陳怡:紀錄片目前沒法賺錢,這是個全球困境。不過,《你好,AI》由平臺、製作方、品牌聯合出品,對産業起到示範作用。有了第一季的成功基礎,第二季在招商方面可能有收益。希望更多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扶持紀錄片的發展,不要讓紀錄片成為“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産)。
羊城晚報:做完這部片,你有沒有找到“人工智能”的邊界?
陳怡:我們想讓大家知道,AI不可怕,在相當長時間,不能觸到人類高級智慧,比如藝術創造力、創新思維能力。我問過專家,AI會不會有自我意識?回答是:可能百年之內不會有;如果有了,人類那時也能解決它了。現在已經有人在監控人工智能,而且通過幾十年的發展,AI一定能解放勞動力,而人類大腦的創造力就會增加,所以,不必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