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時光流影 70行見證發展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3年,湖北省黃石市城鄉建設局市政工程管理處下水道班的工人進行清污工作(燕楊攝);下圖為2019年6月25日,山東省高唐縣市政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員工金興環用遙控器操縱清淤車,對城區污水管道檢查井沉澱池進行清掏作業(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排淤工人是城市血管的“清道夫”,他們經常穿梭在地下管網中,在黑暗、污濁、臭氣熏人的排水井下為城市清理阻塞物和泥漿。近年來,機械化設備被應用在環衛工作中,排淤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70年時光流轉,行業在變遷,不變的是中國人在平凡崗位上的不懈奮鬥。腳踏實地走向夢想的勞動者,是新中國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 每一個中國人,每一點平凡的努力,成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也成就了不平凡的中國。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52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僅為679億元。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跨過90萬億元大關。70年來,中國從封閉落後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8年,在重慶九龍坡區,保姆楊鐘英(左)為鄉村醫生李文蓉(右)帶孩子(新華社記者劉詩臨攝);下圖為2019年7月3日,月嫂陳玉容(右)和護士何秀麗在安徽合肥一家月子中心為嬰兒做護理。陳玉容在月子中心的工作是照顧嬰兒和産婦的日常生活,何秀麗的工作側重於關注嬰兒和産婦的日常護理(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城市生活的發展,一些家庭需要有人幫忙照看老人、兒童及料理家務,保姆職業為解決這一需求逐漸發展起來。如今,家政服務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項普遍需求,從保姆、小時工到專業的育兒嫂、兒童營養師,家政服務更加專業化、細化。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7年,一名火車司機駕駛內燃機車在廣西境內行駛(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提供);下圖為2018年6月26日,一名動車司機駕駛動車在廣西南寧市境內行駛(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過去,火車司機用電話聯繫前方站確認進站股道和信號開放情況,依靠人工觀察前方信號燈;現在,這些工作已被信號全自動採集系統替代。列車駕駛室操作臺機械化控制被數字化控制所取代,司機的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6年,在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鄉村醫生房志榮(右二)下鄉為群眾看病(新華社記者周家國攝);下圖為2019年7月18日,福建武夷山市上梅鄉茶景村鄉村醫生余淼春(右)上門為貧困老人羅春風(左三)看病(新華社記者張國俊攝)。
雖然現在農村整體醫療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對於偏遠鄉村來説,仍非常需要長期紮根的鄉村醫生。今年42歲的余淼春19歲從衛校畢業後回到家鄉當村醫。20多年來,他奔走在茶景村各處,為方圓十幾公里的鄉親送醫送藥。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4年,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劉玉林在自家人開設的新成旅館為客人準備臥具(新華社記者施長江攝);下圖為2019年6月30日,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大堰鎮明湖山莊民宿經營者李華在院子裏打理花草(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來自江蘇常州的李華2017年開始在浙江寧波的偏遠山村與朋友合夥經營民宿,現有的12間客房由村裏的老建築改造而來。“來住的客人都可以感受到我是用心在服務,我經常帶著客人一起在鄉間玩耍,他們如同住在自己家裏一樣。”李華説。近年來,民宿産業蓬勃發展,對發展鄉村旅遊、實現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
拼版照片:左圖為上世紀80年代,原武警海南邊防總隊海口支隊官兵在執行巡邏任務(資料照片);右圖為2019年6月25日,海南省公安廳海岸警察總隊(籌備組)海口支隊民警在海口灣水域執行巡邏任務(新華社記者楊冠宇攝)。
新中國成立以來,海南省海岸巡邏警用裝備、信息化建設越來越先進,環海南島防控一體化建設也越來越完善。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4年,重慶市第一建築工程公司工人在該公司工地施工(資料照片);下圖為2019年7月9日,中鐵十五局工人在重慶鵝公岩軌道專用橋施工現場作業(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城市的日新月異,離不開建築工人的勤勞與汗水。如今,建築工人的專業化程度、知識與技能有了較大提升,建築工地的管理和運作也更加安全、科學和人性化。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2年,鐵道兵第八師指戰員在引灤入津工程隧道施工中人工裝運石渣;下圖為2019年5月25日,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原鐵道兵第八師)的建設者在玉磨鐵路(玉溪至磨憨)大尖山隧道施工中用鑽孔臺車作業。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是一支從戰火中誕生、修路中成長的鐵道工程部隊。1984年兵改工後,這支築路隊伍繼承和發揚了原鐵道兵部隊“志在四方,前無險阻,逢山築路,遇水架橋”的光榮傳統。他們生活和戰鬥在最艱苦的地方,為祖國的鐵路、水電等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工作也從以前落後的施工作業發展到現在的機械化作業和科學管理,實現了質的飛躍。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4年,原四川省平武縣林業局助理工程師鐘肇敏(左)給野生大熊貓幼崽“龍龍”喂食(新華社記者金勖琪攝);下圖為2019年5月26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飼養員在照顧“熊貓幼兒園”內的大熊貓(新華社記者薛玉斌攝)。
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從“瀕危”物種調整為“易危”物種。這不僅僅是中國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全球保護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如今,中國大熊貓保護工作者傳承老一輩精神,不僅攻克了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三大難題,還在不斷增加大熊貓野化放歸數量,努力改善野生大熊貓遺傳多樣性,實現大熊貓野外種群的可持續發展。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2年9月開業的浙江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資料照片);下圖為2019年6月26日,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聖誕用品的朱愛娟(右)向外國客商展示樣品(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曾經,三面環山的義烏人迫於生計,走街串巷,易物換錢。如今,“雞毛換糖”的馬路市場早已成為“世界超市”。目前,義烏擁有市場經營面積640余萬平方米,經營商位7.5萬個,匯集26個大類、210多萬種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