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變綠洲 窮鄉變富地——雅魯藏布江山南段40年造林治沙報告

編輯:王瑞穎|2019-09-26 10:21:58|來源:新華網

荒漠變綠洲 窮鄉變富地——雅魯藏布江山南段40年造林治沙報告

 

雅魯藏布江山南段(9月11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初秋時節,雅魯藏布江兩岸,一片片楊樹林、柳樹林鋪就的綠色江岸蔚為壯觀。時光倒流至40年前,這裡卻是有名的風沙之鄉:“舉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

 

上世紀80年代,飽受風沙侵害的雅魯藏布江山南段開始建設雅江防護林,40年造林4500多萬株,形成一道長160多公里、平均寬1.8公里的“綠色長城”,在高原不斷書寫造林治沙的奇跡。

 

荒漠變綠洲 窮鄉變富地——雅魯藏布江山南段40年造林治沙報告

 

雅魯藏布江沿岸的公路(9月10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造林禁區”變身“綠色長城”

 

雅魯藏布江奔騰不息,流至山南境內後,河谷變寬,水流變緩。冬春季節,河道沙灘裸露,大風颳起,黃沙漫天。

 

位於山南市扎囊縣的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廟。山南當地有諺語説:“桑耶寺院何處建,桑耶建在沙灘上”“桑耶寺廟不需要門,踩著沙子就進去了”。

 

“過去風沙特別大,每天從院子裏掃出來的沙子能裝兩麻袋。”山南市乃東區金魯居委會村民達瓦堅參説。

 

荒漠變綠洲 窮鄉變富地——雅魯藏布江山南段40年造林治沙報告

 

雅魯藏布江山南段的防護林(9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我們村子以前被稱為‘沙子村’。因為風沙大,地裏沒法種糧食,只能靠做皮具賣了換糧食。”貢嘎縣森布日村村民達瓦説。

 

山南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尼瑪次仁介紹,風沙曾給當地生産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拉薩至山南的公路經常被流沙阻斷,車輛陷入沙地無法行駛;拉薩貢嘎機場每年大約2個月受到風沙侵擾,航班無法正點安全起降。

 

窮則思變。上世紀80年代,山南開始建設雅江防護林。建設初期,有人認為雅江河灘是“造林禁區”:冬春乾旱,夏秋洪澇。種下的樹,不是曬乾枯死,就是被大水淹沒沖走。

 

但困難並沒有讓山南人退縮。經過40年不懈努力,雅江兩岸已是樹木成林、綠洲萬頃,造林面積達45萬畝,並首創我國林業水利工程史上的“丁字壩”,嘗試“大苗深栽”等辦法……雅江造林人向“造林禁區”發起了挑戰,探索積累了大量在高寒乾旱地區造林治沙的科技成果,雅江防護林營林技術研究課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荒漠變綠洲 窮鄉變富地——雅魯藏布江山南段40年造林治沙報告

 

雅魯藏布江山南段的防護林(9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林進沙退”造就“金山銀山”

 

隨著造林治沙工作推進,雅江兩岸由“沙進人退”變為“林進沙退”。造林治沙不斷釋放出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山南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劉敬峰介紹,如今,雅江兩岸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氣候條件明顯改善,沿岸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大面積的流動或半流動沙丘變成了綠洲,沿江一線數萬畝農田、草場及交通水利設施得到有效保護,過去沙害嚴重地區的糧食産量增加了近一倍。拉薩貢嘎機場每年受災害性風沙影響天數降至10天左右;101省道多年未發生因沙堵路現象。

 

“雅江造林不僅減少了風沙,還為群眾造就了一座‘金山銀山’。”劉敬峰説,雅江造林帶動了山南市種苗等産業發展,全市苗圃數量達58個,培養出一批有經驗、懂技術、重實踐的農牧民治沙隊伍,林地經營和管理進一步帶動了農牧民脫貧致富,造林就是“造福”的觀念深入人心。

 

荒漠變綠洲 窮鄉變富地——雅魯藏布江山南段40年造林治沙報告

 

當地群眾在山南市扎囊縣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勞動(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據統計,山南市目前有3.2萬餘名群眾直接參與公益林管護,林業項目每年為群眾增收9000余萬元,真正實現了“地添綠、人增收”。

 

記者在桑日縣絨鄉程巴村旭日千畝優良苗木果園基地看到,這裡蘋果、桃子等長勢喜人,苗木蒼翠,幾名工人正在修剪樹枝。

 

“這裡原來是一片荒坡,我們投資1000多萬元改造開發,目前已種植40多個樹種,不僅綠了荒山,還富了百姓。”基地負責人旺堆多吉介紹,去年以來,基地已發放工人工資800多萬元,帶動17戶、64人脫貧。

 

荒漠變綠洲 窮鄉變富地——雅魯藏布江山南段40年造林治沙報告

 

雅魯藏布江山南段的防護林(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高原林海”唱響“生命讚歌”

 

高原治沙不易,高原種樹更不易。

 

雅江造林治沙40年的偉大實踐,離不開一代代造林人的奉獻和犧牲。

 

“春天種樹早上特別冷。手裂開了口子,就把羊油灌入傷口內,把羊糞灰灑在傷口上,再用羊毛纏住傷口。”扎囊縣桑耶鎮松卡居委會83歲的多吉佔堆回憶説。

 

1997年春天,貢嘎縣崗堆鎮崗堆村村民乘坐牛皮筏到雅江北岸種樹。因為湖面突然起風,牛皮筏翻入江中,十多名村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40年來,山南林業人鑄就的“不怕困難、苦幹實幹”的雅江造林精神,激勵鼓舞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雅江造林治沙大軍。

 

荒漠變綠洲 窮鄉變富地——雅魯藏布江山南段40年造林治沙報告

 

馬鹿棲息在位於雅魯藏布江岸邊的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的萬畝人工防護林裏(2018年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2017年,山南市利用市場機制,引入億利集團、蒙草集團等科技公司進駐雅江兩岸,為防沙治沙注入了高科技基因。

 

記者在雅江北岸的扎囊縣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培育馴化優良草種。老家在內蒙古的張露,從四川師範大學園藝專業畢業後主動到這裡工作。她説:“很高興能把自己所學專業用到雅江造林治沙事業。”

 

西藏自治區林業草原局副局長索朗旺堆説,雅江造林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40年接力造林治沙的實踐,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深化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