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 庶民與台灣政治漂移
《兩岸關係》雜誌社編輯郝沛然、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仇開明研究員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0月號發表專文《“流寇”、庶民與台灣政治的“漂移”》,作者認為:近二三十年來,台灣政治發展偏離了應有的正常軌道,與基層庶民嚴重脫節,違背了多數人要生存、求發展的樸素願望;相反,它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變態與異化。隨著國、民兩黨“完全執政”的先後失敗,台灣經濟社會不斷向下沉淪,多數民眾期冀的美好生活遙不可及,“特定階層”終於忍無可忍,帶著“迷惘、失落、憤懣不平”,將希望寄託在懂庶民、接地氣、拼經濟的韓國瑜身上,最終匯聚成聲勢浩大、持久不滅的“新流寇運動”。島內各政黨和政治人物只有明瞭和把握這一最新民意脈動,只有真心實意為民眾謀福祉,才能得到民眾擁護,才能在未來政治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
文章內容如下:
歷史上,“流寇”被統治階級用來形容到處流竄的“叛亂者”;他們行蹤不定,攻城略地,稍有戰績便驕傲自滿、縱欲享樂,最終難免失敗結局。近期,這一略顯古舊的詞彙以嶄新的面孔出現在台灣,並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然而,它不再具有負面的涵義,而是代指那些生活在基層、渴求改變的廣大庶民。
一、“新流寇運動”與“特定階層”
(一)“新流寇運動”折射出台灣政治板塊移動,吹響“改朝換代”的號角
去年“九合一”選前,以“庶民代表”自居的韓國瑜掀起席捲全台灣的“韓流”,不但將其自身推向人生的一個高峰,而且帶動國民黨氣勢大漲、一舉攻下15個城池,締造了“庶民翻轉台灣”的傳奇。今年以來,“韓流”持續發威,韓國瑜聲望居高不下,一度超越幾乎所有島內政治人物。韓國瑜在島內各地的競選活動也極大地震撼了台灣政壇。對此,綠營背景的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表示,韓國瑜從去年“三山造勢”開始橫掃高雄,肆虐民進黨大本營,半年間“北伐、東征、西討”,所到之處人頭攢動,可稱之為“新流寇運動”。他還認為,“這個詞的精神基礎脫離不了民粹主義,社會基礎是迷惘、失落、憤懣不平的跨黨派中産及中下階級群眾”。換言之,“中産及中下階級群眾”這一“特定階層”是“新流寇運動”的參與者與真正的造就者。無獨有偶,台灣中評社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新流寇運動”,其社論稱台灣政治板塊出現大位移,民進黨基本盤被鬆動,原本一貫支持綠營的台灣中南部民眾,農、工、小販等中低階層,以及年輕人改變了政治取向,改為支持韓國瑜或柯文哲。而這恰恰是島內政黨輪替的前奏。
(二)“新流寇運動”與政治板塊移動均是台灣政治出現“漂移”的結果
無論是“新流寇運動”的興起還是政治板塊的變化,均與台灣政治的“漂移”密不可分。所謂“漂移”,是指近二三十年來,台灣政治發展偏離了應有的正常軌道,與基層庶民嚴重脫節,違背了多數人要生存、求發展的樸素願望;相反,它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變態與異化。隨著國、民兩黨“完全執政”的先後失敗,台灣經濟社會不斷向下沉淪,多數民眾期冀的美好生活遙不可及,“特定階層”終於忍無可忍,帶著“迷惘、失落、憤懣不平”,將希望寄託在懂庶民、接地氣、拼經濟的韓國瑜身上,最終匯聚成聲勢浩大、持久不滅的“新流寇運動”。
二、“特定階層”的分配弱勢與庶民的擴大
(一)“特定階層”在利益分配中長期處於弱勢
進入本世紀後,台灣經濟低迷不振,增長緩慢。與此同時,貧富差距卻加速擴大,1998年,台灣最富有的5%與最貧窮的5%的平均收入相差32倍,到2018年,已變為104倍。在此背景下,多數民眾薪資出現“滯漲”。2000年至2014年,就業者平均月薪僅從34133元新台幣(下同)漲至35986元,漲幅極微,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形下,處於實質倒退狀態。就“特定階層”而言,貧困問題更為明顯。一是青年群體普遍收入低,起薪“22K”成為長期難以克服的問題,迄今仍有相當比例的青年月收入低於2.3萬元。此外,青年失業率也出現逐年攀升的趨勢,據統計,2011年以後大學學歷以上的失業率甚至超過總失業率。二是勞工多數屬於低薪階層。收入低於2.3萬元的低薪階層主要集中于農林牧漁工作者、底層勞工等弱勢群體。近十幾年來,台灣受雇者經常性工作收入平均每月3.3萬至3.6萬元,八成受雇者收入在5萬元以下。以2017年為例,月收入達5萬元以上者僅佔18.94%。
(二)“特定階層”人數不斷增多,階層結構一定程度上已然固化
首先,“特定階層”在台灣社會居相對多數。目前,農林牧漁工作者達50.6萬人,佔勞動人口的4.43%;勞工人員達351.7萬人,佔勞動人口的30.7%。其次,隨著台灣産業結構的調整,服務業者人數持續升高,貌似中産階層數量有所增長,但多為銷售和服務人員等,處於就業人口平均收入的中低區間,事實上掉入工農階級和弱勢群體的隊伍裏,故中産階層總體處於下沉趨勢中。再次,由於台灣社會經濟從産業格局到就業者收入都出現停滯,不同階層很久未出現較大規模的移動,階層結構已呈現一定程度的固化狀態。
三、台灣政治的分化與異化
(一)台灣精英階層內部以及精英階層與庶民之間均出現分化與對立
過去二三十年來,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奪取政權的需要,在政治上佔主導地位的精英階層出現以藍綠為基本分野的分化,兩者在一系列重要議題上激烈惡鬥,“只看顏色、不問是非”的治理觀念、問政方式在島內政壇頻頻出現。台灣遂陷入了長期內耗的泥沼。
更嚴重的是,這一方面導致台灣經濟民生議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眾多可造福於民、有助於發展經濟的重要舉措或被貼上標簽、橫遭污名化,或在藍綠紛爭中被長期拖延、難獲落實。另一方面,經濟政策被意識形態裹挾,沒有長遠的戰略視野,以服從服務於政黨利益為主,更多用於討好支持者,而非著眼于經濟持續發展,淪為政客“拼政治”的祭品,最終釀成經濟政策碎片化、資源嚴重浪費的後果。
據統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經濟尚能大致延續七八十年代的中高速增長,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卻出現2001年、2009年兩次負增長,1%、2%之類的低速增長更是如家常便飯。這固然受外部因素影響,但更多是拜台灣紊亂的政治所賜。政治的混亂與經濟的困境致使民眾幸福感、獲得感無法升高,反而愈加苦悶,他們普遍厭惡政客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普遍希望社會安定和諧、經濟成長改善。然而遲至今日,這種精英階層與庶民之間的分化對立仍然較為明顯。
(二)台灣政治異化嚴重,解決經濟民生問題的功能明顯下降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台灣開啟“民主化”、“本土化”的進程後,這幾乎成為三十年來台灣政治發展的主軸。它開展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長期以來多數人未對此産生任何質疑,反而醉心於這種“一人一票選公職”的舶來品,並深深引以為傲。然而,這實際上不但使經濟民生議題被邊緣化,更掩蓋了政治出現嚴重異化的問題。
這些年來,掌握多數政治資源的精英階層牢牢把控利益分配,內部分贓機制固化,然而他們只知道維護其政黨和團體利益,沒有為廣大庶民謀求福祉,與整個社會希望改善生活品質、實現公平正義的要求相悖離。換言之,西方式的“民主”沒有改變廣大庶民的命運,沒有體現他們的意志,“民主”光環漸趨褪色。
(三)民進黨兩次執政加劇台灣政治的分化與異化
民進黨成立以來,以“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大陸威脅台灣安全”為支撐,建立起一套只有代表本土的民進黨在台灣掌權才是政治正確的歪理。在多數時間裏一直通過製造族群對立和兩岸對立,煽動“仇中”、“抗中”擴大政治空間;取得權力以後,又通過打壓對手、推動“台獨”等方式鞏固和拓展政治版圖。在民進黨和“台獨”勢力操縱下,台灣政治陷入用所謂“安全”取代發展的誤區中。2016年5月蔡英文當局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阻撓破壞兩岸交流合作,台灣民眾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盡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懷著“非我族類”的心態加緊清算政治對手,優先處理頗具爭議的“不當黨産”、年金改革、同性婚姻合法等議題,對涉及廣大庶民的經濟、民生議題則反應滯後;對外交往上奉行“倚美抗陸”路線,推動“新南向政策”,卻屢屢受挫,得不償失。在此情形下,台灣政治社會逐漸被意識形態禁錮,政治行動力日漸衰退,經濟發展長期停滯和廣大庶民生活水準持續下降。台灣政治日益脫離民眾的利益和社會需求,淪為精英階層爭權奪利的工具。
四、應回歸為民眾謀福祉的政治初心
(一)台灣社會在自發糾正政治分化和異化造成的不平衡,已處於政治主軸轉換期
十幾年來,台灣不少政治勢力曾拋出“超越藍綠”、“中間路線”等主張,試圖爭取廣大基層民眾的支持,但或者步履艱難、功敗垂成,或者見權忘義、丟棄初心。然而,以去年“九合一”選舉為標誌,民進黨慣用的為奪取政權、穩固統治服務的説辭已被台灣民眾識破,不少人從“鐵桿綠”或“鐵桿藍”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更加重視政治人物能否照顧到廣大庶民的切身利益,能否為多數人帶來福祉與安全。“韓流”的延續與“新流寇運動”的方興未艾,均在顯示台灣社會已在自發糾正政治分化和異化造成的問題。這也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以往政客一拿到權力便無限透支消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天下事有利於民者,則當厚其本、深其源;有害於民者,則當拔其本、塞其源”。島內各政黨和政治人物只有明瞭和把握這一最新民意脈動,只有真心實意為民眾謀福祉,才能得到民眾擁護,才能在未來政治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如今,除韓國瑜外,柯文哲“找回良心、莫忘初衷”和鄭文燦“建設不分藍綠、福利不分顏色”等表態,表明島內一些臺面上的政治人物對此已有較深的認識。相反,如果像民進黨這樣繼續沿著現在的歧路走下去,只會面臨進一步加劇的執政危機,最終被民眾和歷史所唾棄。
(二)大陸提出的一系列主張有助於增進台灣民眾福祉
近些年來,尤其是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以來,大陸已提出攜手推動民族復興、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涉及兩岸關係的重大主張。這有助於增進台灣民眾福祉,符合島內的現實需要和政治邏輯,也給廣大台灣民眾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全心全意為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深入推進對話協商,讓台灣社會和民眾認識到當前大勢,了解大陸的善意和保護好台灣未來的重要舉措;同時,以堅定意志化解台灣民眾的錯誤認知,增進其對大陸發展理念認同和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喚起更多台灣民眾踴躍加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進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