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美方談判前的行動套路,中方已很熟悉
在中美新一輪經貿高級別磋商舉行的前夕,美國商務部于北京時間8日宣佈將28家中國機構和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理由是它們“涉嫌打壓新疆的穆斯林”。另外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再次表示貿易談判必須解決所謂中國的“七宗罪”,包括侵犯知識産權、強制技術轉讓等。美國方面還同時發出了中美新一輪磋商有可能取得額外進展的樂觀估計,相互矛盾的信息可謂不勝枚舉,這一切讓兩國磋商開啟前的氛圍顯得愈發撲朔迷離。
美方在以它的方式為中美新一輪磋商開展緊鑼密鼓的準備,把極限施壓和釋放樂觀信息混雜起來使用。美方在談判前行動的密集程度常常對應了它對談判的實際重視程度,美方的這種打法應當説已經很老套,中方也已相當熟悉了。
美方出多大的牌,中方都已經見過了,華盛頓如果想再打一張牌,産生超過以往出牌的心理奇效,已完全不現實。中美新的磋商不能靠“用計”來實現突破,它必須是解決艱難問題老老實實的談判。
一年半多下來,中美可謂已經相互知根知底了,無論美方再為貿易戰增加多少籌碼,都已在中方的戰略預期之中,我們也為更糟糕的情況預備了充分的承受力。中方希望達成協定,但並未給自己制定緊迫的時間表,我們相信瓜熟才能蒂落,這已是中方應對貿易戰的穩健方略。
目前無論中國社會還是美國社會,都對兩國能夠很快達成協定不抱太高期望。原因是兩國的貿易分歧顯然還有不少,美方的態度不夠誠懇,使得雙方包括其他衝突點的整體戰線越來越長,戰略上的互不信任仍在增加。為達成協定,需要中美兩國政府真正拿出政治決心,並做出重大努力。
美方一直強調自己的實力優勢,但問題在於,它的實際優勢程度遠遠支持不了其向中國提出的要價,而華盛頓似乎一直沒有搞明白這一點。貿易戰持續了這麼久,如果説它有什麼積極意義的話,就是應該幫助雙方都搞清楚自己的要求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我們希望過去的近20個月已經足夠完成這樣的厘清了,兩國人民無需再為此付出額外的代價了。
《紐約時報》7日的一篇文章指出了美方針對貿易戰的幾大誤判,包括中國不會採取反制措施,貿易戰會促使美國製造業回流,貿易戰是可以輕鬆贏得的有益戰爭,美國農民將是貿易戰的最大獲益者之一,美國貿易赤字將因貿易戰而消除等等。那篇文章寫得挺客觀的,但它少寫了美方最大的一個誤判,那就是認為中國已經處在意志崩潰的邊緣,只要再多加一點壓力,多增一波關稅,中國將可能在下一秒妥協。
中國代表團是帶著誠意去華盛頓開展新一輪磋商的,這種誠意經歷了打打談談的錘鍊,變得更加成熟。中美需要一個協議,這是兩國和整個國際社會的真實呼喚。達成協定對雙方都必須比將貿易戰持續下去是一種實質性的改善,這是底線。協議不能是對某一方的新的脅迫。
美方在談判之前搞的動作與雙方談判的實質內容沒有關係,它們只會對脆弱的神經形成考驗。將28家中國實體拉入制裁清單,所産生的實際影響也將很有限,這一佯攻不會分散中方的談判注意力和意志。
中美兩大經濟體處在塑造21世紀國際關係的前沿位置,雙方只能摸索相互能夠接受的關係模式。什麼是貿易的公平、合理,需要在磨合中加以定義。這些概念本身就內含了雙邊和多邊因素,不是單方面説了算的。我們希望過往打打談談的過程能夠最終貢獻出一些最大公約數,而不是將中美之間分歧的鴻溝越挖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