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蔡英文的就業成績單

編輯:左妍冰|2019-10-28 11:00:57|來源:華夏經緯網

九年前馬英九啟動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談判時,曾與在野黨主席蔡英文進行一場政策辯論,當年蔡主席強調為政者須有政策作為,要為民眾創造更多優質的工作機會,尤其要重視青年就業,轉眼蔡英文“執政”已逾三年,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些年蔡當局的就業政策成效。 

 

蔡英文自上任以來雖然亟欲改善就業,尤其改善青年就業,然而就業政策、産業政策息息相關,沒有妥適的産業政策,就不可能有好的就業表現,在這種情況下,任憑蔡當局怎麼修“法”改善勞動條件,提升最低工資,其效果亦屬杯水車薪,有時甚至適得其反,一例一休翻來覆去的修“法”,引發無窮的民怨,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那麼,蔡英文三年來的努力,到底為台灣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又創造了多少的優質就業機會?依臺主計部門甫公佈的就業調查,今年9月島內的就業者1,150萬人,比去年同月增加不到6萬,排除2001年、2009年兩次全球經濟風暴,這個增幅已創了歷年最低,顯示就業機會明顯不足。 

 

蔡英文于2016年開始“執政”,此前每年就業人數成長皆逾10萬,甚至20萬,此後每況愈下,年年在10萬以下,甫公佈的9月就業人口增幅更跌破6萬,這個變化未必是蔡英文“執政”所致,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年就業成長趨近停滯?蔡當局不能不加以思考。 

 

所幸,如今還有70多萬的海外就業、逾2百萬傳銷商撐住這微弱的就業成長,如果沒有海外就業、直銷人力,台灣的就業恐怕將雪上加霜,失業率也將更上層樓。然而,海外就業逐年增加,傳銷商人數逐年增加,美食外送人員逐年增加,是蔡英文昔日所説的“優質工作機會”嗎?應該不是。如果説馬英九任內沒有創造優質工作機會,那麼近三年蔡當局又創造了多少優質的工作機會? 

 

我們再來看一下蔡英文最重視的青年就業,今年前三季15~19歲失業率9.2%,20~24歲12.2%,25~29歲6.6%,這三個年齡層的失業率只有20~24歲低於馬英文最後一年“執政”期間(2015),余皆略高,這些數據説明青年失業情況依舊未獲改善。 

 

再以今年與去年比,則青年各年齡層的失業率都比去年同期來得更高,蔡當局口口聲聲今年有轉單效應,有臺商回臺,創造了數萬個就業機會,但是調查結果反映的是青年人的失業率比去年更高,這不是一、兩個月的統計,而是今年前三季的平均結果,沒有資料跳動的問題,足以代表今年以來的趨勢,顯示如今台灣的青年處境,仍然疲困。 

 

至於有收入的青年人,他們的收入有增加嗎?日前有報道指出去年青年所得創新高,聽起來好像不錯的樣子,惟報道中提及的所得是名目所得,也就是貨幣所得,貨幣所得創新高只是本然,要衡量青年人日子過得好不好,不能用貨幣所得來評判,而是要用物價指數平減後的實質所得來觀察,以主計部門的資料估得(以2016年為基期),去年30歲以下年輕人的實質可支配所得39.2萬元(新台幣,下同),三年來依然停滯,非僅如此,這個實質收入還比不上1994年的42.8萬元,年輕人之苦悶,不言可喻。 

 

至於30~34歲人生處於黃金時期的青年人,他們的年所得又有多少?經物價指數平減後的實質可支配所得,去年也只有51.5萬元,非僅不如十年前,更不如二十年前,1994年這個年齡層的青年實質可支配所得達59.1萬元。尤有甚者,今日青年人如此差的薪資條件,還得面對20多年來高漲數倍的房價,他們能不苦悶嗎? 

 

我們常聽説台灣實質經常性薪資倒退十五、六年,過去蔡英文在野時也曾“十問馬當局”為何實質薪資倒退16年,並批評馬當局無法回應民眾深切的期待。如今蔡英文任期將屆,也應反省當年對馬時期的十問,自己做了多少,又做成了多少?改善了多少?有沒有辜負民眾深切的期待?看看如今青年實質所得,倒退不只是十五、六年,而是二十五、六年,身為決策者,午夜夢回豈能無憾,又豈能無愧? 

 

尤其讓人憂心的是,如今蔡當局以數位經濟、資本密集、技術創新為導向的産業政策,日後必將替代可觀的就業人力,這樣的産業政策非但不能創造充分就業,更將擴大貧富差距,而讓更多青年人被迫從事低薪的非典型工作,長此以往,對台灣地區經濟成長、社會穩定必將帶來巨大的衝擊,更甚於今日。 

 

我們認為,今天産業、就業政策日趨捍格的局面,已非傳統政策所能兩全,三年多來蔡當局就業成績不盡理想,必與此有關,蔡當局若不思改善之道,仍迷失在漂亮的統計數字裏,就業情勢如江河日下,而民怨日深,民情益疲,已不遠矣。 

 

來源:台灣《工商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