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瀕臨倒閉到出口逆勢飄紅——重慶一家製造企業的改革創新之路

編輯:王瑞穎|2019-11-01 10:20:32|來源:新華網

從瀕臨倒閉到出口逆勢飄紅——重慶一家製造企業的改革創新之路

 

工人在位於重慶萬州的金龍銅管集團生産車間工作(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走進金龍銅管集團的生産車間,機器轟鳴聲中,一塊塊銅板仿佛被施了魔法,經過熔鑄、軋製、聯拉、退火等複雜工序,變成一根根不同規格的精密銅管。

 

在紛繁複雜的形勢下,這家總部位於重慶萬州區的傳統製造企業,卻實現國際市場份額的逆勢飄紅——國際市場佔有率從2016年的16.19%上升至2018年的18.39%,繼續保持工信部認證的全球銅管市場佔有率第一。

 

精密銅管被稱為空調等製冷設備的“血管”。1990年,僅成立三年的金龍集團瀕臨倒閉,於是從芬蘭引進精密銅管生産技術,將科技含量更高的精密銅管當作“救命稻草”。

 

從瀕臨倒閉到出口逆勢飄紅——重慶一家製造企業的改革創新之路

 

工人在位於重慶萬州的金龍銅管集團生産車間工作(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但事與願違。此項技術引進時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實際操作中成材率僅40%左右,遠遠落後於日本企業的70%,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明顯劣勢。

 

“瀕臨倒閉的困境,倒逼企業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金龍集團董事長黃明説。

 

金龍集團設立科研創新基金、與科研機構聯合攻關,經過兩年多的艱難探索,金龍集團率先研發出“二聯拉”技術,一舉擺脫困境。

 

在生産車間內,一個“大塊頭”正在不斷“吐出”銅管。副總經理張建軍指著它説:“我們在芬蘭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這項‘二聯拉’技術,成材率從40%提升至80%。”

 

此後,金龍集團自主研發出節能增效的內螺紋銅管,並通過加工模具的創新設計,將每噸內螺紋銅管生産成本從3萬元降至6000元。

 

如今,金龍集團已擁有有效專利205項,其中“金龍工藝”(銅管高效短流程技術裝備研發及産業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依託自主創新優勢,金龍集團市場份額持續攀升。2005年1月,金龍集團躍升為全球銅管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企業。

 

2014年,金龍集團又完成一項驚人之舉:投資1億美元的金龍銅管美國工廠正式投産。金龍集團成為第一家赴美設廠的中國精密銅管生産企業。

 

從瀕臨倒閉到出口逆勢飄紅——重慶一家製造企業的改革創新之路

 

工人在位於重慶萬州的金龍銅管集團生産車間工作(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這個決定源自10年前的一場‘洋官司’。”黃明説,2009年10月,部分美國企業聯合上訴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對包括金龍集團在內的外國銅管生産商提起反傾銷訴訟。

 

北美是精密銅管最大的市場之一。當時,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對從中國大陸企業進口的銅管産品徵收高達60.50%的反傾銷稅,這意味著金龍集團等中國企業將因稅率過高而退出北美市場。

 

在部分企業猶豫不決時,金龍集團已在當地聘請擁有豐富經驗的律師積極應訴。經過四年的反復拉鋸,2013年6月,美國商務部宣佈終裁結果:金龍集團輸美産品反傾銷稅率為0.00%。金龍集團也是為數不多贏得“零稅率”的企業之一。

 

“‘洋官司’最終勝訴卻費時費力,從長遠考慮,要確保在北美和國際市場的優勢,赴美設廠是未雨綢繆的最佳選擇。”黃明説,目前金龍集團已擁有海內外14個生産基地,年收入超過300億元。

 

如今,金龍集團又將目光向空調保有量遠低於城市的農村市場轉移;對外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計劃到東南亞國家設廠,在氣候炎熱但空調保有量較低的東南亞、南亞國家拓展市場新空間。

 

另外,金龍集團也正努力擺脫對空調銅管的依賴。黃明指著一根手指長的小銅棍説:“這是集團自主研發的‘固液複合聯鑄貫通地線’,實現了鐵路信號接地電纜的創新,它採用銅質外層,比此前廣泛應用的塑膠外層更環保,性能也將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固液複合聯鑄貫通地線”已通過相關部門的性能認證,未來將成為金龍集團的業務新領域之一。

 

“只有堅定走自主創新之路,在技術上擁有‘絕活兒’,面對複雜形勢,冷靜分析,未雨綢繆,才能實現逆勢飄紅。”黃明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