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出臺26條措施 臺當局慌什麼
中國大陸4日出臺惠及台灣企業和民眾的“26條措施”。它們包括為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13條措施,內含臺企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的政策。另外13條面向台灣同胞,指明為他們提供從領事保護到購房資格、分類招考等方面的更多便利和支持。
這無疑是對台灣企業和民眾的重大利好措施,相信絕大部分台灣企業和民眾都為這種有助於他們利益的“純加法”而高興。他們因此增加了選擇,在大陸發展勢不可擋的時代,這一新增的選擇對很多企業和人具有現實意義。
台灣當局在第一時間指責大陸的“26條措施”是“名為惠臺,實則利中”,是意圖分化台灣內部,企圖介入影響台灣選舉。大陸國臺辦回應説,臺當局的反應顯示了一種“陰暗心理”,不能不説,“陰暗”這個詞用得蠻準確的。
臺當局指責大陸推“26條措施”是想介入台灣選舉,在我們看來,這恰恰反映出臺當局腦子裏只有選舉,沒有台灣人民。只要民進黨能贏,怎麼割台灣民眾的利益蔡英文當局都不會心痛,選舉高於一切,這就是他們的壓倒性原則。
由於兩岸之間存在深度的政治隔閡,大陸方面對台灣選舉施加影響是不現實的,搞不好就是反作用。大陸在這方面很清醒,所以從去年的“31條措施”到剛剛公佈的它的深化版“26條措施”都致力於推動兩岸的實際融合,而且把這種融合的支點放在大陸這邊。這樣一來,無論台灣政壇怎麼變化,兩岸民間融合都可以繞開臺當局的態度,不斷深化。
“26條措施”是中國大陸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向台灣的延伸。未來的台灣政壇變幻莫測,通過臺當局拉近兩岸有很高不確定性。但是大陸的市場和社會容量都這麼大,開闢兩岸民間交流的“寬頻通道”顯然更加可靠。
蔡英文和民進黨已經走火入魔,這幾年蔡英文當局沒有推一項促進兩岸交流的措施,他們搞的全都是反兩岸融合的勾當。蔡英文反反復復強調台灣是抵制中國大陸的“最前線”,美臺的最新動作是聯合舉行了網絡攻防演練。然而把台灣搞成“前線”顯然不符合台灣民眾的根本利益,那是要把台灣2300萬民眾變成美國對華冒險政策的墊背。
“26條措施”所代表的和平與融合從長效看肯定比把台灣變成“前線”更有吸引力。因為“前線”意味著不可承受的終極風險,那就是戰爭。而“26條措施”則是超越島內政黨政治的“錦上添花”,對台灣民眾有百利而無一害。
由於貿易戰的影響,台灣一些廠商在大陸設廠生産的商品出口美國遭遇困難,形成一時間的部分台資向島內回流。蔡英文當局不斷祭出阻撓臺企和台灣民眾赴大陸投資、工作和學習的規定,這使得“26條措施”來得尤其及時。
與去年的“31條措施”相比,新的“26條措施”非常具體,有可操作性。比如台灣人可以在海外尋求中國大陸使領館的領事保護,可以在大陸買房,這些都切中了臺胞的現實需求,有對臺當局反融合政策很強的穿透力,它們的作用很難阻擋。
民進黨當局總的來説太短視了,為了選舉不斷把自己逼向極端。如果説民進黨在島內執政必須以同中國大陸對抗為條件,那麼這樣的路線終將無法持續。因為與中國大陸進行高強度對抗是台灣的不可承受之重,那樣的選擇對台灣是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