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承柯:臺當局應正視大陸帶來的機遇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關係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中評社圖片)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對中評社表示,台灣當局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真實地為台灣人民謀利益,看到大陸發展帶來的機遇,看到大陸敞開懷抱歡迎臺商來投資、來共同發展,對台灣經濟來説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如果從零和遊戲角度思考兩岸之間的問題,大陸做的好事永遠會得到負面的評價,大陸施惠于台灣同胞的利益,都會變成負面效應。
包承柯對中評社説,惠臺26條措施是繼惠臺31條措施之後,又一個對臺工作的重要舉措,主要是強調希望兩岸之間繼續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目標。所謂和平發展,是強調兩岸是同胞、是親兄弟,有好處我們共同分享,有利益我們互相分攤,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打造共同的幸福生活。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4日在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上也強調了兩岸共同市場的概念,實際上惠臺26條反映了建設共同市場的思考方案,比如在民航、5G、主題公園等項目中都可以讓臺商獲得共同發展的機遇。共同發展形成共同市場,兩岸更加融合、更加密切。”
台灣當局指“26條措施”是“名為惠臺,實則利中”,損害台灣人民實質利益,是意圖分化台灣內部,企圖介入影響台灣選舉。包承柯對中評社説,“惠臺”從來都是給雙方的,成果一定都是雙方共享的。大陸用利益分享的方式,找出兩岸共同的經濟發展的目標,共同享受,開拓機遇。“這是26條中強調的很重要的方面,我們找到了各種機遇,讓臺商分享我們的利益,然後形成共同利益,這是一個自然的發展。就像汪洋主席所説,這樣好的機會,臺商有什麼理由反對。台灣當局的指責都是從政治利益考量、從‘台獨’利益、與大陸對抗考量所説出的話,如果從台灣民眾、兩岸共同發展利益出發去思考的話,這些都是不對的。”
包承柯對中評社説,台灣當局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真實地為台灣人民謀利益,看到大陸發展帶來的機遇,看到大陸敞開懷抱歡迎臺商來投資、來共同發展,對台灣經濟來説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如果能夠抓住這樣的機遇、能夠從正面角度看待兩岸的合作發展,兩岸的共同繁榮,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但如果從零和遊戲角度思考兩岸之間的問題,大陸做的好事永遠會得到負面的評價,大陸施惠于台灣同胞的利益,都會變成負面效應。
包承柯認為,這種敵對式的思考,是民進黨當局面臨的很嚴重的困局。民進黨當局始終走不出兩岸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主題思想,而是要利用新南向政策,讓臺商離開大陸市場,“但實際上東南亞市場沒有大陸帶來的利益那麼巨大,因此台灣當局用對抗意識處理兩岸經濟合作的問題,就是鐵了心要和大陸做對,需要他們用新的態度重新思考兩岸經濟合作的前景。”
至於大陸在兩岸關係當前的形勢下又推出新惠臺政策,包承柯認為,自從民進黨2016年上臺之後,兩岸關係一步一步趨於緊張,在這樣的背景下, 兩岸關係處於一種對抗狀態,大陸推出的31條受到了台灣民眾的歡迎,很多台灣年輕人踴躍來到大陸,出現了新動向,台灣當局這時就不斷製造謠言,製造各種“台獨”行徑,想把兩岸之間的關係割裂。在這樣冷酷、尖銳、複雜的局面下,大陸對臺政策堅持共同繁榮的思考邏輯,繼續推出新的惠臺政策。新惠臺政策非常具體、非常實在,使得每一個領域都可以逐漸落實,讓臺商實實在在感受到好處,分享祖國大陸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利益,因此大陸著眼于台灣民眾的思考在於促進兩岸關係的長期發展,推動兩岸不斷合作、融合,而不是以對抗解決兩岸之間的問題。“今天兩岸之間問題依然很嚴峻,大陸還是把兩岸政策著眼于兩岸同胞、臺商、台灣青年,拉近兩岸民眾之間的聯繫,緩和兩岸關係,使得台灣方面推動的‘台獨’政策日漸孤立,被台灣民眾拋棄。”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記者 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