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政策頻出 優化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
徐駿作(新華社發)
近一段時間以來,一場扶持中小微企業的保衛戰在全國打響,中央和地方陸續出臺了諸多利好政策。專家建議,在出臺扶持政策之後,各級政府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使他們能夠真正依靠市場活下來,而且活得越來越好。
在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同時,一場扶持中小微企業的保衛戰也在全國打響。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段時間以來,已經有北京、上海、重慶、湖南、四川、廣東、海南、山西、天津、福建、浙江、江西、山東等省市,海口、福州、濟南、青島、蘇州、寧波、廈門、佛山、唐山、湖州等城市相繼出臺了扶持企業的政策。
同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商務部、央行、人社部、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紛紛推出了多項有針對性政策。
隨著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形成立體“組合拳”,迅速出擊,中小微企業信心逐漸恢復。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利好政策頻出的同時,企業已經展開了積極自救,力求在危機中尋找機遇。
中央扶持政策頻出
據不完全統計,連日來,中央和國家層面出臺了諸多利好政策。
疫情之下,申報納稅的期限頗受關注。對此,1月30日,國家稅務總局發文明確,在全國範圍內將2020年2月份的法定申報納稅期限延長至2月24日;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可視情況再延長。
與此同時,不少企業在疫情的影響下,經營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1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部門聯合發文,列出了30條措施,其中明確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可予以展期或續貸。
企業要想謀求發展,資金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月1日,財政部出臺政策,提出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支持,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個人和企業的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並強調優化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
為了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2月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對春節期間開工生産、配送疫情防控急需物資的企業,符合條件的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並提出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力度,適當放寬標準。
2月6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文,提出對防控疫情産生的部分支出、收入,可以抵稅或是免征增值稅,例如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産企業為擴大産能新購置的相關設備,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這些政策主要著力緩解企業的現金流壓力,用金融支持的方式協助企業渡過難關,特別是用更大力度降成本,為企業加油、減負。
各地推出五類政策
從目前各地出臺的政策來看,主要集中在減輕企業負擔、加大金融支持、優化提升服務、穩定員工隊伍和生産經營支持這5大類。
針對減負,各地提出了延期繳納稅款、減免中小微企業稅費、引導降低房租成本等措施。
例如,濟南市對納入國家、省、市物資統購統銷的重點防疫物資生産企業先繳後返3個月生産增值稅。海口市降低企業稅費水準,對市級權限內的有關稅費政策,在國家規定的幅度內降到法定稅率最低水準。
在金融支持方面,多地提出鼓勵各銀行機構採取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增信力度。
上海市嘉定區提出,給予貼息擔保補助。對小額貸款公司低於10%利率的貸款業務給予5%的利率補貼;對融資擔保公司擔保費率低於2%的擔保業務給予1%的費率補貼。
重慶市提出,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個人和企業,予以展期、續貸,出現逾期的免除逾期利息。
在優化服務方面,主要是建立資金審核綠色通道,優化流程。例如,海口市提出,全市涉及中小企業的相關扶持政策,在滿足兌現條件的情況下,于2020年上半年完成審核、兌現和撥付工作。
江蘇鹽城市提出,加快中小企業賬款支付。組織政府部門、政府平臺公司、國有企業全面清理與中小企業的業務往來賬款,對已達付款期的,加快支付賬款,確保賬款清償率達100%。
另外,多地都提出了緩繳社保、提供生産經營補貼等措施。
這些政策涉及中小微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也是政府此前多種扶持政策的深化版、組合拳。有些政策已經細化到月份,細化到具體利率。
“中小微企業眼前的困難很可能意味著生死存亡。企業是社會民生的重大載體,涉及億萬人的就業、家庭民生,政府必須出手干預,不能聽之任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這些政策都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幫助企業恢復正常秩序,這是雪中送炭,政府應該起到這樣的作用。”
企業正在積極自救
疫情之下,中小微企業受到的衝擊是巨大的。
“主要是員工無法按時返工,經濟活動一直沒有恢復,業務也無法開展,沒有收入。”四川諦達諾科技有限公司CEO許波告訴記者。廣東九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詹啟軍也告訴記者,他們原定2月10日復工,但惠州當地要求14天隔離,他預計可能要等到3月份才能復工。
北京政和民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在全國工商聯經濟部支持下開展的調研表明,目前超過82%的民營企業開工時間受到了疫情影響。因為無法正常開展經營,收入斷崖式下跌。
同時,受疫情影響,消費市場無法啟動,也讓企業左右為難。“因為疫情防控,居民用戶都在家中隔離封閉,原本屬於旺季的出行需求急劇下降,帶來公司營業收入急劇下降。”成都摩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劍鋒告訴記者,公司的運營成本絲毫沒有降低,延期復工又導致業績回暖遙遙無期,人力成本成倍提升,這對企業來説是雪上加霜。
作為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企業絕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已開始積極“自救”,抓住一切機會轉型。諦達諾是做健康機器人的,疫情發生後,他們迅速調整策略,推出了紅外熱成像測溫機器人,現在市場反饋不錯。而且,因為疫情,更多學校開始重視校園健康,很多學校主動聯繫。
“希望政府能夠多給我們一些機會。”許波説,他們把政府用於防疫的需求做了一個機會清單,幫助企業對接機會和資金。
現在,諦達諾正在幫助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制定防控疫情的解決方案。採訪當天,許波就在協助當地教育部門制定一個幼教機構防控疫情的解決方案。
“危機中也有機會。”盤和林認為,在線教育、生鮮、醫療健康類、公共衛生類的企業會迎來發展機遇。但他也提醒,好政策的關鍵在於政策落地。
從長遠來看,中小微企業長期的生存環境,比如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優化,可能更為重要。“只有真正改善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才是真正實現中小微企業的自我造血功能,畢竟政府的財力、人力有限,不可能大包大攬,各種優惠政策給予中小微企業的幫助是有限的、暫時的,最終還是要靠市場。”盤和林建議,在出臺扶持政策之後,各級政府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使他們能夠真正依靠市場活下來,而且活得越來越好。(記者 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