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戰“疫”題材紀錄片《英雄之城》為何刷屏?

編輯:張旭|2020-04-02 12:54:42|來源:中國藝術報

武漢戰“疫”題材紀錄片《英雄之城》為何刷屏?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史無前例的全球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成為全民關注焦點。

 

紀錄影像充分發揮了“社會和人類生存之鏡”的特殊媒介價值,以此為題材的紀錄片這段時間不斷涌現:從小體量、切片化敘事的微紀錄、短視頻,到宏觀視角梳理的系列主題紀錄片,傳統主流媒體、新媒體或是自媒體都充分利用各自平臺特點積極創新,以紀錄影像呈現和傳播這場可歌可泣的全民抗疫戰。

 

3月26日,由新華社重磅推出的武漢戰“疫”全景紀錄片《英雄之城》,成為産生刷屏效果的熱門作品。全網置頂推送超過7小時,“學習強國”頭條展示,新浪微博熱搜置頂,新華社微信公眾號閱讀量和“在看”點擊量雙雙超過10萬。截至3月29日12時統計,紀錄片被2567家媒體採用,全網總點擊量超過5 . 15億次,總評論量20萬條,總點讚數750萬次,並被中小學《德育課堂》作為特輯推送給全國19省市4000萬中小學生收看。另外,今日頭條、騰訊等網站插件推送超過13億人次。小米、極光雲視聽(騰訊) 、酷喵(優酷) 、 “B站”等互聯網端口在重點位置推介。27家電視臺相繼播出。此外,還被外交部推薦給駐外使館及機構網站、公眾號等播出。

 

《英雄之城》的主創團隊曾經歷過北京“非典”時期,此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敏銳果斷地將視角聚焦在這場戰“疫”的風暴之眼——武漢,從兩個月前武漢關閉離漢通道第二天就開始策劃,持續追蹤武漢戰“疫”進展的推進,不斷補充完善素材,最終形成了一部展現武漢戰“疫”全景的紀錄片。

 

本片的全景式記錄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時間線上,從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到決定開啟離漢通道2個多月的日子裏,幾乎記錄了武漢戰“疫”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二是從人群類型上,全片圍繞武漢這一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心戰場,通過醫生、護士、行業專家、建設工人、警察、社區工作者、志願者、愛心人士、患者等人物的經歷和觀點,全面反映武漢戰“疫”的方方面面,共同指向“人民戰爭、遍地英雄”這一主題。

 

一線醫務人員是這場“抗疫戰”中的排頭兵,也是此次疫情阻擊戰中偉大的“逆行者” 。作為全景記錄,除了在片中展現大家所熟知的醫生外,影片揭秘了一些此次抗疫“關鍵之舉”背後的故事,通過對個體醫生形象的建構呈現的是此次抗疫醫生英雄式的群像。醫務人員共同組成強有力的守護者形象,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老百姓在面對病毒肆虐時內心的恐懼與不安。

 

影片在記錄醫者仁心的關鍵之舉的同時,並沒有將醫生“神化” ,注重展現醫務人員人性的一面。片中溫情地呈現了一些奮戰在一線的女性醫務工作者,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下,她們的動人之處不是“像男子漢一樣戰鬥” ,而是其女性的堅韌、溫情、細緻以及專業,成為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正如片中人物所説“的確我只是個小醫生,但是這麼多小醫生在一起,力量是巨大的” 。在面對充滿未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醫者也時常感到無力。重症專家鐘鳴表示“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能做的那麼少” ,身患漸凍症的院長張定宇眼看著“病人不斷增加、重症病人不斷死亡” ……這些有關無助與“失敗”的呈現,破除了以往紀錄片裏醫生是無所不能的偏狹形象,反而讓觀眾感受到醫者的責任和溫情大義,用事實反映時局之艱難、疫情之凶險。這是一種平實客觀的記錄態度使然。

 

在這座英雄之城裏,涌現了太多值得記錄的人和故事,記錄的主體也是多元化的。該片在創作上堅守了“這是一群面對艱難,仍在努力戰鬥的人們,每個人都努力做對的事”這一價值理念,並以此確定選材標準。除了刻畫一線醫務人員,他們更注重刻畫各行各業的凡人英雄:方艙醫院民警張敬畏、民航飛行員翟晨飛、視頻博主林晨以及無數一線報道的記者……他們宛如一個個小齒輪,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帶動整個抗疫系統中作必不可少的“零部件” 。

 

面對數量眾多的病患,這場抗疫戰並非是某一個醫生的單打獨鬥,而是“全民抗戰”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但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堅守崗位,用他們的責任與擔當,戰勝病毒,迎來勝利曙光。

 

在導演王冰笛眼裏,“英雄之城”有兩層含義。首先是各地馳援武漢的逆行英雄們匯聚於此,成為英雄之城;其次是武漢這座城市裏的人們付出巨大代價,犧牲忍耐、守望相助。英雄之城,背後所指是無數平凡人的英雄之舉。片中多處穿插敘述也與這一主題形成了互證關係:習近平總書記的“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 ,鐘南山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陜西醫學救援隊崔雅清的“武漢人民真的很英雄” ,記者許楊的“武漢這座城市,遍地英雄……”這些表述為作者立意提供了支撐,強化了主題指向。

 

在敘事表達上,影片摒棄傳統的、更穩妥的男性配音,選擇了非常個人化、淡然自若、娓娓道來的女聲,營造出一種訴説感、親歷感,就像是我們每個人在親身經歷後回顧往事一般真實可感。影片的許多內容信息的傳達都是基於第一視角傳達,王冰笛對筆者表示,“第一視角”一定意義上也是拍攝之中的不得已,在武漢,前方記者們的拍攝條件非常有限,向拍攝對象通聯素材是實際可行的方式,所以患者阿念、郝丹,志願者翟晨飛等留下自拍影像資料的對象成為了片中的人物,片中大量的醫院素材也是出自前方醫生、報道員之手。

 

在這場疫情防控的全民戰爭中,每個人都是歷史現場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片中大量普通市民、輕症患者以及志願者的Vlog影像,成為這些當事者凝視和參與這場疫情的影像見證,每個片中的人物都是所在戰場的主角。雖然這些影像規格、品質不一,但最真實地反映了武漢戰“疫”的本質全貌——人民戰爭。而觀眾看到每個個體記錄下的影像素材都是記錄者親歷的一線抗疫情況及其承擔的真實角色。這種記錄的貼近性使得影片在傳播過程中更容易把片中記錄者的視角置換為觀眾自己的視角,讓接受者更加直觀、身臨其境地體驗現場。

 

“很多年後,當人們回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戰‘疫’ ,一定會想起2020年初,武漢關閉離漢通道那個遙遠的日子。 ”影片開篇致敬了《百年孤獨》的經典開場。一句話,將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融為一體,也揭示了這部紀錄片的創作站位——為未來記錄,為歷史留影。王冰笛對筆者感慨:“這是我們共同經歷的一段正在發生的人類歷史。我們是以‘史官’的心態,戰戰兢兢、畢恭畢敬地留下這樣的記錄的。”

 

以紀實影像為這段不可磨滅的歷史留一份底稿,不歌頌、不煽情、不評論;通過平實、克制的客觀陳述,真實、全景反映這場不平凡的歷史事件,記錄一座英雄的城市和背後的人民為此的點滴付出,記錄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這是影像史記的應有態度。

 

時間流逝,許多年以後這場史無前例的全球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將不只剩下冰冷的數字,希望我們依舊可以通過紀錄影像回憶起這些全民書寫的、怒放如春的生命故事。(作者 韓飛 王羨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