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客成都“抗疫”記:“自配送”求生 “小生意”回歸本心
“我來成都創業11年,一直很順利,這次是真的遇上事兒了。”3月下旬,成都一家台灣甜品店內,臺青宓欣怡正手寫卡片,隨後她將駕車把一批甜品親自送到顧客手中。這名台灣甜品品牌創始人説,要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求生,企業必須多想辦法。
台北女孩宓欣怡的成都生活開始於2009年。那一年,她因愛情放棄了海外的工作,來到成都定居。在朋友的鼓勵下,她決定創立甜品品牌,將台灣的“仙草味道”帶到“天府之國”。短短幾年間,從最初的一家店發展到最高峰時20余家。
“這麼多年,除了創業初期的困難,我們一直順風順水,因為成都經濟發展很好,人們也注重生活品質。”宓欣怡説,公司將2020年視為重要一年,提前進行改組,吸納了新的股東,準備在新一年“拼一把”。
但疫情突然來了,對依賴於人流的餐飲業打擊巨大。宓欣怡透露,目前她在成都共有七家門店,“沒有銷量,員工成本和食材囤積的壓力讓資金流快撐不住了,虧損特別嚴重。”
“春節前,我們從農戶家訂了1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原材料水果,本想趁節日期間把生意做好。可大年初一,成都所有門店就停工了,再不想想辦法,鮮果就要壞掉。”思考過後,宓欣怡決定將水果捐贈出去,為抗擊疫情做點事。
元宵節那天,成都高新區的環衛工人和一線幹警收到了她送來的2000斤新鮮水果。隨後,她再次向武漢抗疫前線捐贈了200多件、近萬斤蘋果。
2月13日,為響應成都復工復産的號召,宓欣怡恢復了成都市內一家門店的日常營業。但門店位於商場內,人流量幾乎為零。“以前每天營業額過萬,復工以後只有幾百塊。”
在“生死存亡”的時刻,一名老員工的建議提醒了她。“現在流行私域流量,我們能不能成立一個微信群,自己做精準配送,同時保證服務品質?”微信群隨後建立,2月17日起,宓欣怡和同事一人一輛車,開始根據群內訂單需求在成都市範圍內配送甜品。
效果立竿見影。“自配送”第一天,門店營業額就達到了2000多元。更重要的是,宓欣怡通過“自配送”,找到了當年創立品牌時的本心。
“當我們的微信群成立後,有些老顧客在群裏發了當年第一家店的照片。”宓欣怡説,那是2010年,她在成都剛開了第一家店,跟許多顧客成了朋友。結婚那天,小店歇業,她在店門口貼上告示。“沒想到很多人打來電話,來小店幫我迎親,參加婚禮,真的很讓人感動。”
宓欣怡感慨地説,創業多年,隨著品牌越做越大,她也逐漸退居幕後,不常出現在門店。“這次‘自配送’中,許多老顧客説很多年沒見我了,這讓我反思,我的本心是什麼。”
“通過開店交到朋友,享受與顧客之間的親近感。”這是宓欣怡找到的答案。為此,她特意在“自配送”訂單中親筆寫下:“等疫情結束,我要組織一個線下聚會,大家形成一個有愛的社群。”
當前,成都餐飲行業正逐步復蘇,商場人潮也逐步回歸。宓欣怡説,在逐步復工的同時,她計劃將“自配送”做大,與更多商家聯合起來,充分利用配送資源,提高配送效率。“目前員工的時間更多了,我們正組織大家上網課,接受培訓,同時發放崗位補貼,大家一起共渡難關。”(海峽飛虹轉載川越海峽微信公眾號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