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有健全的五臟,才是未來台灣經濟的重要目標
台灣過去是全球化、生産鏈分割細緻化的典型受益者,靠著全球貿易、投資驅動經濟成長。(圖片來源網絡)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今不到3個月,從數據上來看,已對全球經濟造成全面結構性的衝擊。台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這對於過去過度依賴全球産業分工模式的台灣而言,不得不謹慎面對,必須檢討過去慣性的思考與政策是否還能作為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文章指出,疫情導致了停工停産,供應鏈斷裂,進而導致了生産運行危機和消費拉動危機。目前台灣經濟振興政策看不到未來産業佈局或符合高階製造目標的影子,全面復舊式的“紓困政策”還放棄了原本能促進産業轉型、資源運用效率的市場功能。
社論指出,台灣過去是全球化、生産鏈分割細緻化的典型受益者,靠著全球貿易、投資驅動經濟成長。“然而眼見這種成長與獲利模式正受到解構威脅,我們實在不得不正視未來的經濟發展課題;我們必須設想台灣經濟最糟情況,就算少了國際貿易,還能有足以維持生活品質、平安健康的內需。”因此,搭建良好公衛醫療産業在內的“五臟俱全”經濟,也是重要的經濟目標。
文章表示,疫情雖使得全球經貿投資停滯倒退,但科技進步卻從未停歇。未來廣泛運用5G的智慧製造與智慧生活趨勢將快速到來,甚至還會因為疫情而加速。台灣過去製造雖然優秀,但重硬體輕軟體也是常被詬病。在未來搭建“五臟俱全”的經濟目標中,如何激勵創新活動來創造新形態的産業與生活運用,應該是不亞於強化製造業的重要目標。
評論認為,無論是強化製造或發展創新運用的目標,重點都在於更強韌的研發與人才培育。事實上,台灣仍有太多看似仍有獲利卻佔據許多資源、不圖轉型升級又缺乏未來性的産業活動。如今,民進黨當局最應該做的是放棄“雨露均沾”式的“紓困與振興政策”,務實檢視現今産業活動於未來經濟的適切性,如何保有健全的五臟其實是未來經濟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