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條措施”為臺商在大陸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馬曉葉)5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臺辦等十部門聯合出臺助力臺企“11條措施”,臺商圈對此一片叫好聲。他們紛紛表示,這些措施是幫助企業應對疫情和復工復産的及時雨,將為臺商在大陸的發展注入強大的推動力。
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相關業務司局15日以視頻會議形式,共同舉辦助力臺企“11條”暨臺商參與新基建政策説明會。
“11條措施”的主要內容包括,持續幫扶台資企業復工復産、統籌協調推進重大台資項目、積極支持台資企業增資擴産、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台資企業穩外貿、有效引導台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強化金融支持台資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等。
瀋陽市臺商協會副秘書長羅鼎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他認真研讀了“11條措施”,感覺每一條的內容都非常充實和具體,照顧到了各個行業的大中小型台資企業的發展需求。特別是十部委還要求各地臺辦和涉臺單位積極落實“11條措施”,不能懶政,所以,他和眾多的台資企業都很感動,也滿懷期待。
羅鼎鈞説,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他身邊的瀋陽市臺商最關心的就是有關金融貸款問題,現在臺商們看到“11條措施”中的第九條就是這方面的內容,即“強化金融支持台資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其中,還要求國有控股小額金融貸款公司和地方金融組織必須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滿足台資企業差異化的金融需求。這個內容給瀋陽市的臺商增強了解決資金流中斷問題的信心。
羅鼎鈞説,從2018年國臺辦聯合各部委推出了惠臺“31條措施”,到2019年出臺了更進一步的惠臺“26條措施”,大陸切切實實給了臺胞臺企同等待遇,讓大家看到了大陸對待臺胞的誠意和真心。今年在抗擊疫情的大背景下,大陸又推出了惠臺“11條措施”,幫助臺商臺企解難事、辦實事,助力廣大臺商臺企應對疫情和復工復産,給了處於不安和焦慮情緒中的臺商臺企一顆“定心丸”。
華燦工場·成都空間一角(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華燦工場雙創平臺”是兩岸在西南地區合辦的最大的雙創平臺。平臺合夥人兼總經理李偉國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仍然堅持在四川成都打理平臺業務。他説,台資企業如果能夠運用“互聯網+”電商模式深耕擴展大陸的內需市場,將有助於臺企轉型升級,加速發展步伐。
紮根大陸發展了二十年的臺商杜旺龍告訴記者,大陸“這些政策的發佈,讓臺商無不感到大陸始終不變地、時時關心台資企業在大陸的生存與發展,體現了大陸對台灣同胞‘兩岸一家親’的情懷。希望臺商抓住機遇,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唐永紅:“11條措施”的意義與作用
2020-05-22
唐永紅(資料圖)
2020年5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臺辦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11條措施”)。“11條措施”包括持續幫扶台資企業復工復産、統籌協調推進重大台資項目、積極支持台資企業增資擴産、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台資企業穩外貿、有效引導台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全面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強化金融支持台資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充分保障台資項目合理用地需求、有力支持台資中小企業發展、主動做好台資企業服務工作等11個方面。
從內容上看,“11條措施”不僅著力協助在大陸的臺商臺企儘快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應對疫情的同時儘快復工復産,而且所提出的“統籌協調推進重大台資項目”、“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顯然是在進一步賦予臺商臺企以同等待遇,將為在大陸的臺商臺企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有助於臺商臺企在大陸進一步投資興業,參與到大陸經濟的新一輪建設與發展中,實現更好更大的發展。
特別是,“11條措施”中明確提出“支持台資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與大陸企業共同研發、共建標準、共創品牌、共拓市場,以多種形式參與大陸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研發、生産和建設。對台資企業和台灣高端人才從事新型基礎設施相關的積體電路、工業軟體、信息系統等,提供與大陸企業和同胞同等待遇。”這在提供臺胞臺企在上述領域的投資機會與發展機會的同時,將促進上述領域的臺胞臺企與大陸民眾、大陸企業在大陸融合發展。
此外,“11條措施”還提出保障台資項目合理用地需求、支持台資企業穩外貿並拓展內銷市場、強化金融支持、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做好台資企業服務工作。這些措施顯然直接針對大陸臺商臺企當前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助力臺商臺企應對在要素取得、産品銷售、資金週轉、稅費成本、復工復産等各方面的困難與挑戰,助力其轉型發展。
“11條措施”的出臺,引起海峽兩岸的廣泛關注。眾所週知,當前的國際情勢及臺海形勢都異常複雜與嚴峻。海峽兩岸以及海內外華人都在密切關注兩岸當局的政策走向。事實上,中國大陸正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並努力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以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在統籌協調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千頭萬緒的工作中,中國大陸及時出臺“11條措施”,表明大陸政府時刻心繫大陸臺商臺企的發展,充分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了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的重要思想。
總之,旨在貫徹落實中國大陸關於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決策部署,進一步落細落實《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和《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 的“11條措施”,將有助於消除部分臺商臺企的不安和疑慮,有助於增加臺商臺企在大陸發展的機會和信心,在支持臺商臺企事業發展的同時,也有助於進一步促進臺商臺企在大陸融合發展。(作者 唐永紅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助力臺企“11條”誠意滿滿 臺商在新基建大潮中可與祖國同頻共振
2020-05-22
近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個部委以視頻會議形式,共同舉辦助力臺企“11條”暨臺商參與新基建政策説明會,幫助臺商臺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推進復工復産,與大陸企業一同投身新基建大潮。會議通過雲科技的運用,使各地臺商臺企代表能夠在同一時間、不同地區,共同參與到新基建相關話題的討論,在復工復産和新基建浪潮中緊跟形勢,與國家戰略部署同頻共振。
今年以來,作為穩增長、培育新動能的重要力量,“新基建”備受關注,中央層面多次作出部署。4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要啟動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傳統基礎設施和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4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産業和消費升級。
在地方層面上,已有20多個省份推出總額數萬億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僅最近一個月,就有上海、江蘇、重慶、山東、雲南等省份和廣州等城市規劃一批“新基建”項目,這些項目大多瞄準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民間投資力量正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多個重點領域加快集結腳步。
可以説,“新基建”從概念興起到進入國家頂層設計,已一躍成為刺激經濟復蘇背景下的政策“新風口”,成為大陸經濟增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這樣的重要關口,向廣大臺企臺商開放新基建的廣闊商機,祖國的用心可謂“誠意滿滿”。這次由國家十部委出臺的助力臺企“11條”措施明確提出,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臺企以多種形式參與大陸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研發、生産和建設。
各地臺商也紛紛行動起來,希望借助力臺企“11條”的東風,做出更大作為。
在福建,據廈門廣電報道,5G建設帶動基站以及智慧終端設備需求量增長,在閩的散熱器件行業迎來了市場的春天。石墨烯的散熱特性好,應用領域廣泛,成為5G行業的寵兒。
臺企奈福電子復工復産以來,已接了不少訂單。這次出臺的助力臺企“11條”鼓勵臺企參與5G建設等大型新基建,且將對臺企全面落實稅費減免。奈福電子企業負責人表示,這些機遇和政策優惠,讓他們對佈局5G業務更有把握,目前正加大投入,擴充相關生産線。
“我們公司非常及時地反應,把這些石墨烯的技術,運用在5G零配件上。把這些零配件原來遇到的散熱議題,有效地去解決,讓産業本身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廈門奈福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錦裕表示,“我覺得(助力臺企“11條”)相當地務實,相當地好,能讓臺胞臺企在這個節點上參與,做出我們的貢獻。”
在台資企業裕興螺絲公司的車間內,工人們已全面復工復産。他們新開發的0.6毫米高精密螺絲,將投用於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新發佈的"11條"措施提出,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這意味著他們公司生産的小螺絲將撬動更廣闊的基建市場。據報道,裕興螺絲已深耕廈門市場21年,目標是成為大陸一流的固件供應商。
裕興螺絲(廈門)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應翔表示,新基建正日益成為大陸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新發佈的11條措施,為他們在大陸發展開闢了新空間,也他們的夢想更進一步。
“11條措施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螺絲的運用是十分廣大的,從一些人工智能,甚至到建築鐵路,大到航天,屬於我們緊固件的範圍之內,可以應用在5G及人工智能上面。我們也可以服務,政府所推行的基建項目中。” 黃應翔説。
視線離開福建,來到浙江。浙江也正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將超前佈局5G網絡、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據悉,浙江今年將重點啟動20個大型數據中心項目建設,建成5萬個5G基站。
此背景下,作為新基建配套行業,臺商蔡正雄的不銹鋼製品企業,“5月份便已完成了今年上半年的生産目標。” 據蔡正雄介紹,目前杭州亞運會相關項目工程也在加緊施工,仍存在大量行業需求和機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不少臺商提出了廣大中小臺商企業參與新基建,“存在一定的困難”。
“新基建往往是大項目,時間跨度長,所需資金多,中小企業很難參與,也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維持運轉。”臺商龍海蘇説。
困難與機遇並存。對此,浙江省臺辦副主任周晁利表示,臺商臺企要學會“抱團取暖”。 “一方面臺企之間要抱團,另一方面臺企要跟大陸企業抱團。比如一個企業接到新基建訂單,産業鏈上的多家企業可以協同參與,一起把蛋糕做大。”
周晁利認為,新基建項目中龍頭企業很重要,但不是一家企業能完成。“廣大臺企要跟著新基建步伐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合適的機遇,順應市場需求主動轉型。”(華夏經緯網5月20日訊 記者李昕)
“11條措施”讓臺商吃了“定心丸”
2020-05-19
5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臺辦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11條措施”),該“11條措施”在應對疫情條件下助力台資企業發展,這是進一步落細落實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和“26條措施”。該“11條措施”主要從幫扶台資企業復工復産、統籌協調推進重大台資項目、積極支持台資企業增資擴産、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台資企業穩外貿、有效引導台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全面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強化金融支持台資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充分保障台資項目合理用地需求、有力支持台資中小企業發展、主動做好台資企業服務工作等方面幫助臺企發展。
“11條措施”是中國大陸為更好地幫助在大陸的臺商臺企儘快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助力廣大臺商臺企應對疫情和復工復産,為臺商臺企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同等待遇,對臺商臺企在大陸投資興業給予更有力支持,促進臺商臺企取得更好發展。大陸再次出臺的“11條措施”,充分體現了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在對臺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的重要思想,從實際出發,切實加強對臺胞臺企的服務的力度,給廣大臺商繼續在大陸發展吃了一個的“定心丸”。
台灣《中國時報》發文指出,這“11條措施”讓臺商圈一片叫好,認為內容幹貨滿滿,實用性強,不含吹噓水分,切中要害,對疫情下急需復工的臺企帶來很大幫助,也對臺商持續擴大投資提供很好的誘因。
台灣ETtoday新聞雲報道稱,新基建是大陸下一波國家重大戰略投資的主要方向;穩外貿、拓內銷中的跨境電商、緊抓“互聯網+”機遇等,均為大陸在疫情後重點推進的産業轉型方向。另在支持臺商增資擴産方面,更以暫緩交稅等手段,鞏固臺商留在大陸,持續擴大投資。
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表示,在疫情和兩岸目前形勢下,助力臺企“11條措施”代表大陸重視臺商、支持臺企的決心。措施中乾貨不少,尤其稅費減免,讓許多臺商可以“緩口氣”。新基建是大陸未來建設重點,“11條措施”希望擴大臺商參與,且鼓勵台灣高端人才從事積體電路、工業軟體、信息系統等領域,這會是下階段臺商在大陸獲得飛躍發展的機會。
福建省漳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林伯彥表示,這“11條措施”讓臺企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機會,消除了部分臺商感到的不安和疑慮。
澳門臺商聯誼會會長簡廷在表示,“11條措施”能在疫情後帶動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互利共贏,協助經濟快速復蘇。
在防控疫情當前,大陸想臺胞臺企之所想,急臺胞臺企之所急,為臺胞臺企解決在疫情時期的發展難題,積極引導支持臺企轉型升級,幫助臺商臺企緩解和解決供應鏈、資金週轉、物流、訂單履約、外地員工返崗等各種難題,真正為臺商臺企解難事、辦實事。“11條措施”更是為臺商臺企發展著想,幫助臺商臺企克服當前困難,參與到中國大陸新一輪強勁的發展中,實現企業更好更大的發展。
反觀民進黨當局在大陸暴發疫情時不但不伸出援手,反而是惡語相向,落井下石,大搞分裂,並借機“以疫謀獨”,惡意攻擊世衛組織,刻意刁難滯留湖北臺胞,把他們當作“人質”要挾大陸,大打“台獨牌”,不斷製造兩岸民意對立,等等,民進黨如此這般無德惡劣的表演,讓大陸同胞感到無比憤怒,使原本冰冷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比較大陸與民進黨當局對待臺胞的方式,就能看出誰在為臺胞著想為臺胞服務,誰真心在為臺胞解決實際困難。大陸把臺胞當作一家人,與大陸同胞一樣對待,而民進黨當局卻把臺胞當作“人質”,區別對待。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蔡英文現在仍頂著800多萬張選票的光環,自傲自大,根本不把民眾放在眼中。對來自不同的聲音和意見,一概打壓,發動網軍攻擊。
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此狂妄自大視民如草芥的民進黨當局,終將被民眾所拋棄;如此在“台獨”道路上“走鋼絲”挑戰一個中國底線的民進黨當局,也必將走向滅亡。言未央 (評論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患難見人心!大陸“11條”助臺企克服疫情困難,共享機遇
2020-05-18
正當大陸的台資企業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遭遇困境時,大陸方面不僅向臺企伸出援手,還大派定心丸,與臺商臺胞共享發展機遇。國家發展改革委、國臺辦等十個部門15日聯合出臺11條助力臺企發展的政策措施,幫助臺商臺企克服當前困難,實現更好更大發展。
香港大公網16日發表朱穗怡的評論文章説,這是繼2018年《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條措施”)和2019年《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條措施”)後,大陸頒布的又一項惠及臺企的重要政策。這幾年兩岸關係雖然因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而陷入僵局,但大陸方面為臺企臺胞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的誠意和善意從未改變。
相較于之前的“31條”和“26條”,這“11條”有何不同?“31條”和“26條”的內容涵蓋臺企和臺胞,而“11條”則著重臺企。
由於今年以來海內外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經濟,不少企業營運困難,“11條”的 第1、8、9、10、11條都有關於協助臺企復工復産的措施,包括:協助解決台資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遇到的供應鏈協同、達産等方面困難,確保台資企業同等享有中央和地方出臺的各類援企穩崗政策;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台資企業提供優惠的金融服務;積極幫助台資中小企業解決受疫情影響造成的合同履行、勞動關係等法律問題。
其實,這幾個月大陸各省市已出臺多項政策協助臺商臺企復工復産轉産。初期臺企因防疫物資不足而無法復工,當地臺辦主動協調,幫助臺企採購口罩、人體測溫儀等,使臺企在做好防疫措施的情況下順利復工。當臺企出現資金問題時,當地省市政府從貸款額度、利率、擔保、期限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支持。當台資農業園因疫情而招不到充足人手時,當地政府協調人手進行採摘,把農園損失減至最低。在臺商臺企和各地臺辦的共同努力下,大陸各地規模以上製造業臺企均已復工復産。但由於疫情仍沒結束,大陸將持續幫扶台資企業復工復産,而“11條”就是把這些幫扶措施規範化,便於臺企業了解和運用。
此外,“11條”還提到“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台資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與大陸企業共同研發、共建標準、共創品牌、共拓市場,以多種形式參與大陸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研發、生産和建設。”雖然“31條”和“26條”也有提及相關內容,但這次“11條”的內容更為詳細和系統。
有經濟學者指出,受國內外複雜因素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在加大。發揮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不可能再用過去依靠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辦法,必須要有新的思路和舉措。而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離不開信息化、智慧化、數字化的強力支撐。由此可見,“新基建”在中國大陸有龐大的商機和發展空間。
多年來大陸方面關懷臺商臺企始終如一,不論兩岸關係是風和日麗、還是狂風暴雨,大陸都把臺商臺胞當作一家人。中國大陸多次強調,率先與台灣同胞共享大陸發展機遇。從“31條措施”、“26條措施”到如今“11條措施”,中國大陸初心未改。
助力臺企“11條措施”出臺,將成臺企在陸發展新機遇
2020-05-18
5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臺辦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從11個方面對台資企業應對疫情、復工復産和投資發展進行了支持。有專家表示,這11個方面的措施將成為臺企在大陸進一步發展壯大、再上新臺階的重大歷史機遇,同時也體現出大陸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方向。
“11條措施”的發佈,對和大陸企業一樣面臨疫情挑戰的台資企業,可謂非常及時。措施中不僅提出要幫扶台資臺企復工復産、推進重大台資項目,還要積極支持臺商臺企增資擴産,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既要穩外貿,也要拓內銷;既有稅費減免,也有金融支持;既要保障用地需求,也要支持台資中小企業發展。從全局到細節規定了對臺企的服務工作。
助力臺企“11條措施”出臺後,引起了廣大學者專家以及臺商們的熱議。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11條措施”是在抗擊疫情特殊背景下,大陸全方位支持和保障臺企發展的重要文件,不僅給臺企更多信心和希望,也賦予臺企更多政策支持和發展機會。而接下來,“11條措施”將從開拓市場、提供金融支持、完善中小企業服務等各方面,為臺企恢復正常生産經營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撐。
廈門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吳家瑩表示,在當前疫情對企業帶來影響的關鍵時期,從國家層面專門出臺針對幫扶台資企業的相關措施,非常及時,進一步説明瞭從中央到地方對台資企業的重視,讓臺企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機會,消除了部分臺商的不安和疑慮。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認為,“疫情過後,如果大陸內銷市場能打開,就能給臺商開闢出新天地。”
華燦工場雙創平臺合夥人李偉國也表示,“這些政策的發佈,讓大陸各職能部門更明確中央很重視和關心臺胞發展,大陸真的是把我們當一家人看待。”
有學者認為,“11條措施”飽含著祖國大陸對台灣同胞的一視同仁,飽含著 “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的真心實意,也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疫情期間始終強調的“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重要原則。必將成為臺企在大陸進一步發展壯大、再上新臺階的重大歷史機遇。
回溯歷史,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不斷踐踏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成果,致使兩岸關係陷入緊張僵持局面。
對此,中國台灣網稱,2020年的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就像鏡子一樣,照出了災難面前誰在為臺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又是誰把台灣民眾當“台獨”棋子、拿民主人權當“台獨”幌子。
台灣的民進黨當局,從疫情開始至今,一直忙著在“謀獨”的道路上“飆車”:他們忙著造謠詆毀大陸,忙著把湖北臺胞當“人質”,忙著砸台灣民眾飯碗、切割兩岸交流交往,忙著營造“反中仇中”的氛圍,忙著“倚美抗陸”,忙著在國際上興風作浪。
而大陸卻一直以“人民利益”為唯一的考量標準,始終不忘為同為一家人的臺胞臺企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同等待遇。這次在新冠疫情衝擊的關鍵時刻,出臺助力臺企“11條措施”。也傳達了明確的信號:即不論民進黨當局如何設置障礙,大陸對臺大政方針不會變,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方向明確,步伐紮實。
(本文綜合自央視網、中新網、中國台灣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