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藍水更清,美麗中國畫卷正徐徐展開

編輯:王瑞穎|2020-06-05 11:28:29|來源:科技日報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中國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近年來,通過能源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和管控、生態保護和修復,公眾自覺每月少開一天車,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國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藍天越來越多、水質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6月2日公佈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印證了這三個“越來越”。公報顯示,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其中157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佔全部城市數的46.6%;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4.9%,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海水品質狀況持續改善,入海河流水質狀況有所提升,海洋功能區環境滿足使用要求。

 

天更藍水更清,美麗中國畫卷正徐徐展開

 

圖源:科技日報

 

消除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

 

為消除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2013年,國務院發佈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全面打響。

 

藍天保衛戰從調整能源、交通等結構,加快重點行業深度治理等方面入手,成效不斷顯現。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説,2019年全國煤炭消費比重降至57.7%,清潔能源消費佔比增至23.4%。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實現“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蓋,2019年完成散煤治理700多萬戶。

 

“公轉鐵”也取得重大突破。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7.2%,京津冀的增長達26.2%;全球里程最長的重載鐵路——浩吉鐵路建成通車,年運輸能力達2億噸。

 

“2019年,持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累計達8.9億千瓦,佔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推動全國222家鋼鐵企業啟動超低排放改造。”劉炳江説,秋冬季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關鍵期,通過連續三年治理攻堅,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超過10%,重污染天數分別下降超過30%。“三個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均為近三年最好水準”。

 

“藍天越來越多了。”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説,“十三五”以來,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累計下降21.7%。重污染天數由平均10天下降到6天,減少了40%,北京由43天下降到4天,減少了約90%。

 

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吹響“衝鋒號”

 

渤海是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破壞最為嚴重的海區,2018年,生態環境部等印發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以改善渤海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吹響了治理的“衝鋒號”。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説,“污染在海裏,根子在陸上”,渤海3000多公里海岸線的入海排污口做到了“應查盡查”,50條國控入海河流中46條的水質達到目標要求;清理非法和不符合分區管控要求的海水養殖面積53萬多畝,各沿海城市建立了“海上環衛”制度;計劃實施61個生態修復項目。

 

綜合治理措施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今,渤海生態環境品質整體向好。2019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77.9%,已超過2020年約73%的目標;修復濱海濕地280公頃,整治修復岸線新增13.7公里。

 

柏仇勇説,“十三五”以來,全國地表水優良水體逐年增加、重度污染水體逐年減少,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域由2012年的452個增加到2019年的817個,“水質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説,在看到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還要清醒認識到,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十四五”還要繼續打好升級版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努力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群眾提供更多的綠色生態産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