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最近“大沙盆”逆轉記

編輯:王瑞穎|2020-06-15 09:12:28|來源:新華社

它曾赤地千里、流沙滾滾。放眼望去,幾棵樹、幾簇草,孤零零地僵立在茫茫沙地。

 

它曾大漠風塵、黃沙漫天。20年以前,由此颳起的沙塵暴頻繁肆虐華北、殃及京津。

 

它就是蒙古語意為“黃色野馬”的渾善達克沙地,距北京直線距離僅180公里,被稱為京津地區最近的“大沙盆”。

 

為扭轉生態惡化局面,20年來,國家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建設重點工程。地方因地制宜,採取圍封禁牧、草畜平衡、輪牧、休牧等保護措施,逐步“馴服”這匹狂躁的“野馬”,沙地草原平均植被覆蓋度為41%,實現由“沙中找綠”到“綠進沙退”的重大逆轉,把我國北方這道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

 

實施圍封禁牧 自然恢復唱主角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渾善達克沙地深處,青翠的草原上點綴著稀疏的黃柳等樹木,在湖泊映襯下,宛如一幅油畫。

 

京津最近“大沙盆”逆轉記

 

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周邊渾善達克沙地的治理情況(6月7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以前多半院墻、棚圈都能被沙子埋掉,草地退化嚴重,牛羊也養不活。”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那日圖蘇木高格斯臺嘎查牧民哈斯巴特爾説,“現在牧草長好了,水泡子變多了,沙塵暴也刮得少了。”

 

渾善達克沙地是我國五大沙地之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9個旗縣市和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總面積5766萬畝。

 

2000年之前,受長期以來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影響,渾善達克沙地生態急劇惡化,源於這裡的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威脅華北。特別是2000年春,沙塵暴10多次襲擾京津等地。

 

京津最近“大沙盆”逆轉記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末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境內的渾善達克沙地(資料照片);下圖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境內的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2020年6月7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彭源攝)。新華社發

 

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惡化局面,2000年,國家在渾善達克沙地率先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建設重點工程。渾善達克沙地成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肇始地。

 

內蒙古在實施這些重點工程基礎上,以尊重自然、順應規律為“法寶”,用科學方法保護與修復生態。

 

京津最近“大沙盆”逆轉記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末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境內的渾善達克沙地(資料照片);下圖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境內的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2020年6月7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彭源攝)。新華社發

 

“我們通過圍封禁牧把牧民和牲畜轉移出來,最終實現生態自然修復。”錫林郭勒盟副盟長侯志民説。

 

禁牧是一種對草地實行一年以上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為防止家畜進入,禁牧的草原一般要求有圍欄設施。

 

實施圍封禁牧20年來,昔日風沙肆虐的渾善達克沙地,一片又一片換上綠裝。記者乘車沿沙地西緣的蘇尼特左旗一路東行,途經阿巴嘎旗、錫林浩特市、正藍旗、多倫縣、克什克騰旗等多個旗縣市,發現絕大部分沙地都被圍封起來,網圍欄內林草長勢喜人。

 

京津最近“大沙盆”逆轉記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末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境內的渾善達克沙地中生活的群眾(資料照片);下圖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那日圖蘇木高格斯臺嘎查周邊渾善達克沙地的治理情況(2020年6月6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彭源攝)。新華社發

 

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正藍旗,實施圍封禁牧等生態治理措施以來,綠草叢生,野花綻放,流沙逐年減少。20年來,正藍旗實施圍封禁牧等沙地綜合治理近500萬畝,佔全旗沙化草場面積的近四成。

 

生活在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圖門嘎查的牧民扎木蘇説,過去草場沙化得厲害,牲畜一點吃的也沒有,每年都要買大量飼草料來餵養。2010年,他將自家300多只羊全部處理,把4000多畝草場圍封起來。

 

10年過去了,扎木蘇家的草場上植物茂密,沙化被遏制住了。“草原也需要休息,在退化嚴重的地方,恢復生態真是‘一封就靈’。”他説。

 

草畜平衡入戶 休牧輪牧有度

 

眼下,渾善達克沙地很多地方碧草茫茫,但幾乎看不到牛羊好似珍珠撒的景象。“生態恢復太難了,牧民養牛羊,並不是越多越好。”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巴彥淖爾嘎查牧民朱寶忠説。

 

記者在渾善達克沙地採訪時,當地幹部群眾提到的另一個生態治理經驗是落實草畜平衡政策,創建休牧、輪牧制度。

 

錫林郭勒盟農牧業局副局長劉德寶説,草畜平衡是通過對牧民草場面積核算,算出能夠承載的牲畜頭數,以草定畜,合理養畜,實現草原生態良性循環。

 

京津最近“大沙盆”逆轉記

 

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那日圖蘇木高格斯臺嘎查周邊渾善達克沙地的治理情況(6月6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朱寶忠家有2000畝草場,都在渾善達克沙地內。2010年,這些草場被納入草畜平衡政策實施範圍。經核算,當時他家35畝草場養一隻羊,2000畝草場能養57隻羊。為儘量不影響牧民收入,國家對每畝草場補貼3.45元。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只羊價格按700元算,57隻羊的毛收入近4萬元,加上草畜平衡補貼近7000元,每年收入近47000元。“按政策養羊,國家給補貼,把草場恢復好了,能降低飼草料成本,還能改善生活環境,我們牧民都很支持。”

 

目前,渾善達克沙地實施草畜平衡的草場面積達3508萬畝。在此基礎上,當地還進一步創建休牧、輪牧制度。

 

錫林郭勒盟林草局草原建設修復科負責人寶音説,休牧是一種在一年內一定期間對草地實行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輪牧是按季節草場和放牧小區,依次輪迴或循環放牧的一種放牧方式。

 

京津最近“大沙盆”逆轉記

 

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那日圖蘇木高格斯臺嘎查周邊渾善達克沙地的治理情況(6月6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每年4月至5月,渾善達克沙地內的草畜平衡區全部實施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為確保春季休牧取得實效,當地政府對實施休牧的農牧戶按休牧草場面積給予每畝0.75元補貼。

 

據測算,錫林郭勒盟今春牧草返青期休牧的草原植被平均蓋度和平均高度,比去年分別增加0.5個百分點和1.4釐米。

 

京津最近“大沙盆”逆轉記

 

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周邊渾善達克沙地的治理情況(6月7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瑪希巴圖是阿巴嘎旗別力古臺鎮賽罕圖門嘎查牧民,他家有2萬畝草場,養殖70多頭牛、300多只羊。去年入冬前,他買了140噸草料,接羔前一個月就對牛羊進行集中圈養,實施春季休牧。

 

在此基礎上,瑪希巴圖還進行輪牧。他把草場分為4塊,夏季在2塊草場上放牧,秋冬季再換到另外2塊草場輪牧。“這樣牛羊能吃飽,草場也能休養生息。”他説。

 

“三生”兼顧治理 治沙治窮致富

 

樟子松、杏樹、楊樹交織而成的密林中,曾經的“沙窩窩”不見蹤影,拔地而起的樹木拼成巨大的“調色盤”,把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多倫縣裝扮得格外美麗。

 

多倫縣農民賈建峰從2000年開始承包5000畝荒山種樟子松,現已栽種100萬株。

 

京津最近“大沙盆”逆轉記

 

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周邊種植的樟子松林(6月7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過去,我在自家山上養羊,2000年之前生態破壞嚴重,天天刮沙塵暴。”他説,“不能再‘吃老本’了,後來把羊賣掉,開始種樹。現在成了生態造林專業戶,每年賣樹苗收入幾百萬元。”

 

京津最近“大沙盆”逆轉記

 

6月7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種植大戶賈建峰(右)在自家的樟子松育苗基地裏查看樹苗的長勢情況。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渾善達克沙地分佈在11個旗縣市境內,生活著20多萬人。他們大多從事畜牧業生産,飼養近240萬頭(只)牲畜,是一個生産、生活、生態交錯地帶。

 

在沙地生態治理過程中,最難辦的就是如何解決生産、生活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為破解這一難題,當地通過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著力推進生態與産業、治沙與治窮深度融合,加快調整優化沙區産業結構,積極轉變生産經營方式,取得生産、生活與生態屏障建設多贏的效果。

 

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桑根達來鎮的牧民阿布日米德,家住渾善達克沙地腹地。由於早年過度放牧,他家的960畝草場沙化嚴重。看著草場被沙子一點點吞噬,1996年,阿布日米德把400多只羊全部賣掉,換了十幾頭牛,推行舍飼圈養和育肥,邊養牛邊種草治沙。

 

如今,他家有36頭改良的西門塔爾牛,每年銷售牛犢收入近30萬元,上千畝草場生態也得到恢復。

 

據了解,生態建設與産業開發、治沙與治窮深度融合,使渾善達克沙地2.5萬名貧困農牧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經過20年治理,渾善達克沙地生態環境發生明顯改善,林草産業、肉牛産業和旅遊業等得到長足發展,農牧民生産生活有了保障,生態屏障建設取得成效。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渾善達克沙地森林覆蓋率從2004年的13.05%提高到23.35%。2018年,渾善達克沙地草原平均植被覆蓋度為41%,比2001年提高8個百分點。

標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