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假的!台灣企業家揭秘“臺商回流”真相

編輯:左妍冰|2020-08-06 10:42:05|來源:中評社

全臺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從去年中美貿易摩擦到今年疫情爆發,蔡英文當局一直高喊臺商回流,選前還説臺商有7千億(新台幣,下同)、8千億回流,其實都是“講講而已”,因為資金都是直接在台灣投資;而且臺商從大陸撤離的情形也不多,因為已經做好全球佈局,而且民進黨當局5缺問題未解,叫愈多的臺商回流,5缺問題愈嚴重。

 

蔡練生,72歲,逢甲國貿係畢業,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曾任“經濟部”國貿局主秘、投資審議委員會執秘、智慧財産局局長,曾擔任貿易談判代重要成員,現為兩岸企業家峰會副秘書長、全臺工業總會秘書長。

 

蔡練生表示,蔡英文當局在選前説臺商有7千億、8千億回流,都是“講講而已”,用選舉口號振奮人心,臺經濟部門次長在立法機構答覆時是0,因為資金都不是從大陸回來,而是直接在台灣投資。例如鴻海到南科投資設廠,算不算回流?如果把這些加進來,當然金額龐大,但真正從大陸回來的不多,所以這些説法的關鍵在於如何定義臺商?

 

他向中評社分析,另一個觀察指標,如果真有那麼多臺商回流,但5缺問題未解(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為何都沒人跳出來説沒有地?因為地都是現成的,本來就有了,只是工廠增加兩條生産線。

 

蔡練生説,台灣就這麼大、資源就是只有這樣,能發電的能力也就只有這麼多,要怎麼變出來?民進黨當局怎麼可能解決?所以不能天天叫臺商回來,因為回來愈多,5缺問題更嚴重。

 

他指出,疫情舒緩後,行政當局要振興經濟,下半年服務業有在回升,所以應先考慮製造業,要持續紓困維持廠商的“那口氣”;其次要提高臺商的競爭力,可從AI、數位轉型加速,讓台灣變成創新研發中心,靠腦力賺錢,非勞力賺錢;而且這些都是整體産業結構要處理,不需要太多的水電。

 

他表示,從去年到現在,台灣整個工商業都受到蠻多挑戰,一開始是中美貿易摩擦。大陸是台灣最重要的製造基地與貿易夥伴,不管是臺商從台灣進口東西到大陸加工,或是在大陸投資生産商品,最終都以出口到美國的市場為主,其次是歐洲,整個生産供應鏈就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産、銷到美國,所以當中美這兩隻大象在打架時,台灣就是很大的受害者。

 

他説,中美貿易摩擦一開始擔心會不會造成“斷鏈”的現象,因為臺商在外從事生産製造很重要的關鍵是必須依賴群聚,如果貿易摩擦導致一些臺商企業遷離大陸,這就會把原有的供應鏈給打散了;不過事後來看,這個衝擊沒有想像中的大,因為臺商已經做好全球佈局,也就是臺商透過轉單方式分散出口,這樣基本上就可以回避掉中美貿易摩擦的衝擊。

 

蔡練生向中評社分析,關稅通常是進口商在負擔,但還得看到底是買方市場或賣方市場。美國進口商當然可以為了降低高關稅成本,轉向其他地區採購,但問題于大陸是製造基地,美國進口商不一定能找到替代品,所以一旦非要向臺商購買産品時,關稅就會由美國進口商負責;如果不是,臺商就得分擔一些關稅,而關稅最後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所以中美貿易摩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大陸的臺商也因為這樣,撤離大陸的情形並沒有想像中的普遍。

 

蔡練生表示,部分臺商撤離大陸,一方面是大陸的投資環境在改變,各項成本不斷增加,例如“五險二金”(五險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二金為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等。另方面,大陸某些沿海地方也是缺工,工人、白領的人事成本有時還比台灣高。

 

他指出,臺商撤離大陸後,一是回台灣,但台灣有“5缺”問題。二是轉往東南亞各國,但東南亞基礎建設都更落後、不完備,都是“淺碟式經濟”,市場不大、土地不大、人口也不多,包括印度在內,行政效率低,對企業服務熱忱都不如大陸積極;三是大陸企業、日韓等外商也搶著去東南亞,一下子就把當地的土地炒高起來,所以真正遷離大陸的臺商不多。

 

他説,今年初爆發疫情且還在持續中,各地方陸續管制人流、物流,從封城擴大到鎖境,一下子把整個地球都凍結起來了,影響貿易往來與消費;台灣剛開始很多在大陸生産的零配件出不來,造成很多任務廠處在“停工待料”的階段;過去工廠有很多庫存,現在為求資金流通、減少成本風險,已經變成“0庫存”經營。

 

蔡練生表示,到了下半年,大陸疫情穩定,各地陸續復工,但臺商主要市場在歐美,美國現在疫情正好很嚴重,消費力下降,訂單都沒有了,所以台灣的製造業上半年是缺料,下半年是普遍缺訂單。

 

蔡練生指出,臺行政機構近期推出“紓困3.0”2100億元,事實上其中1千多億已經用掉了,就是前一階段紓困時蔡當局加碼釋出,所以實際上剩下約800多億,蔡當局紓困方向,該思考如何幫助製造業維持下去。(華夏經緯網轉載中評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