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綠色發展 草原經濟呈現新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考察時提出,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臺、技術、手段。五年多來,內蒙古依託科技手段、産業驅動,讓草原經濟呈現出新景象。一粒草種、一片草原,帶動一方百姓走向小康生活。
在這片草原上土生土長的王金強放牧已經16年了,最近兩年,他的放牧生活輕鬆了不少。現在,他不用在一萬多畝的草場上風吹日曬地追著牛羊跑,而是足不出戶,在家裏通過北斗衛星定位技術,實現遠程放牧。通過在頭牛上安裝定位感測器,可以清晰看到自家牛群的位置。節省了精力,養牛數量也翻了一番,到了200頭。
內蒙古烏拉蓋管理區烏拉蓋牧場布林分場牧戶 王金強:自從用上他們(農牧局)提供這個App,對咱們養畜經營,管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像咱們以前,都是散養,沒有統計,沒有數據。像現在我們直接就能知道草場面積,可以適合養多少頭牛。
給王金強的放牧生活帶來便利的是烏拉蓋管理區引入的肉牛産業智慧服務平臺。資金投入全部由政府承擔。平臺還實時為牧民提供草畜平衡大數據的指導,牧民每年該養多少牛多少羊,怎麼合理利用草場,都一目了然。
草畜平衡大數據平臺技術負責人 高俊剛:整個烏拉蓋地區,綠色的,(今年)大概這裡草産量增加了12%,這個就預示了這塊草場整個草産量是上升的,也就是我們能及時通知到這家的草場,可以增加他的養殖數量,所以通過對整個全域衛星遙感能指導他的生産,草原上講三生,生産生活到最終大的生態保護要有機地結合起來。
農牧局提供的數據,可以幫助牧民實現精準放牧。佩戴了晶片的牛,還有了電子身份證,進入了線上銷售平臺後,價格也翻了一番。
內蒙古烏拉蓋管理區烏拉蓋牧場布林分場牧戶 王金強:月齡、耳標、體高、體長、胸圍、腹圍、十字部高,這牛的整體數據都在這兒呢……以前沒有這個東西人家給多錢咱們就拿多錢,像現在咱們把這個東西一做,就線上銷售,全都能看見,好多買牛戶,從App上相中咱們牛,都可以出高價買走了,有時候就正常比(上門收牛)銷售多一倍到兩倍。
沒有科技助力,草原的生産、生活和生態平衡很難保障。“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歌謠裏所唱的美麗草原,由於長期、過度的生産活動,草原生態一度遭到嚴重破壞,作為牧區賴以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生産資料,草原僅靠大自然的修復和人類生産活動的退出,已經很難恢復。
遊客:之前説實話,比較荒涼,之前就來過兩次,後來覺得挺沒意思的,就沒再來了。
給這片草原帶來改變的是一顆顆小小的草種。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蒙草集團,提出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臺、技術、手段。要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
蒙草生態集團董事長 王召明:符合“地情”,這個“地情”這個詞我還是第一次聽説,特別有哲理。這個地情就是包括這兒的土地氣候,其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一方水土更養的一方花草,養的一方植物。
隨後幾年間,蒙草集團的研發團隊深入草場,針對不同經緯度,科研人員建立了種子數據庫,收集本土植物種質資源信息6萬餘條,通過科技手段,不僅修復了多個草場的生態環境,還通過與貧困地區合作,建設種子培育基地,帶動農牧民脫貧奔小康。
內蒙古武川縣,曾經有名的貧困縣,六年時間,通過科技助力,流轉了8000多畝乾旱荒地,如今這裡成為了鮮花遍野、培育草種的沃土。
內蒙古武川縣耗賴山鄉政府書記 智建鋼:老百姓從這裡增收將近一百萬,涉及三百多戶,人均增收2000多元。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呼和陶勒蓋嘎查牧民 額定烏拉:現在正是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時候,我也過得很開心,現在城裏人都羨慕我們,有新鮮的空氣和綠綠的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