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數字經濟成為中國就業崗位“孵化器”

編輯:王瑞穎|2020-08-21 10:31:12|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

邱雋是中國一家互聯網外賣平臺的員工,自今年3月成為一名“外賣騎手”後,他如今每天的配送單接近40單。在中國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後,像邱雋這樣的外賣騎手崗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需求大增。他們在人們不方便出門時,為千家萬戶買菜、送餐、送日用品,成為“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生命線”。

 

正是這類基於數字經濟的就業形態,讓中國在疫情期間仍然能夠保持社會平穩有序運轉。數字經濟也由此證明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就業創造力。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近日刊文指出,疫情加速了在線商業和直播等産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工作崗位也更加“數字化”。

 

後疫情時代,這樣的趨勢仍將延續。在中國,數字經濟正成為功能強大的就業崗位“孵化器”。

 

首先,數字經濟就業崗位需求多元化,對學歷的崗位需求分佈均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就業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在對2018年168余萬條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招聘信息進行分析後發現,在中高端就業中,本科以上學歷佔全部崗位的37.8%,專科和高中及中專佔比為5.5%;在學歷要求較少的就業中,初中及以下學歷佔比達28.9%,其中有19%的招聘信息對學歷不做要求。

 

隨著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量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涌現出來。它們既需要學歷門檻較高的技術人員,也需要大量對工作經驗和學歷要求較為寬鬆的崗位。後者降低了入職和轉行門檻,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其次,數字經濟就業崗位的薪資具有較強競爭力。《報告》稱,2018數字經濟就業崗位的平均月薪達到7057元,高於同期規模以上企業月均工資的23.9%。其中,教育程度為專科及以上從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達到10922元,遠超過規模以上企業的平均水準。顯然,較高水準的薪資更有利於吸引人才,形成人才聚集和産業優化的良性循環,有助於持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還要看到,近年來,電商、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行業迅速發展,也催生了大量工作時間靈活的兼職崗位,成為中國穩就業的重要力量。疫情期間就有一個很鮮活的例子:阿裡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等新零售代表企業訂單量大增但人手短缺,於是從實體餐飲企業“借來”了不少暫時閒置的人力。這種“共享員工”的做法,被認為是共享經濟在中國又一次新嘗試,也是靈活用工的一個成功案例。

 

如今在中國,製作短視頻,成為各大社交平臺上的“博主”;兼職互聯網行銷師,在網絡上直播帶貨;“變身”人工智能訓練師、全媒體運營師……與數字經濟相關的靈活就業形態正在不斷涌現。日前,中國官方印發的《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將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如加快推動網絡零售、移動出行、線上教育培訓、互聯網醫療、在線娛樂等行業發展,為勞動者居家就業、遠程辦公、兼職就業創造條件。

 

不難看出,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穩就業”的重要抓手。數據顯示,2019年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7%,其重要性可見一斑。2019年和2020年,中國官方先後發佈了3批共38種新職業,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職業佔比過半。隨著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壯大,數字産業化領域業務範圍迅速拓展,傳統産業加速數字化轉型,派生出了大量新職業需求。據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預測,到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接近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滲透率將達到48%,總就業容量有望達4.15億。

 

總體來看,數字經濟正在推動中國形成就業新趨勢,實現從固定就業到彈性就業,從傳統就業到新興就業,從雇用就業到靈活就業。把數字經濟的“蛋糕”做大,它將繼續成為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關鍵力量,也將成為中國吸引和創造就業的強大“蓄水池”。(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