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和特區一同成長

編輯: 王瑞穎|時間: 2020-08-26 10:12:35|來源: 新華社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1984年,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施工設計者之一、28歲的羅君東在施工現場留影(新華社記者劉玉生攝);右圖為2018年12月5日在深圳市福田區家中拍攝的羅君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1982年,原本在湖北中建三局工作的羅君東跟隨單位來到深圳,參與深圳國貿大廈工程的建設。他擔任滑模技術負責人,多次試驗後,與團隊一起成功完成施工,創造“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完工後,羅君東留在了深圳,參與了深圳發展中心大廈、深圳大劇院等地標建築的建設。從邊陲農業縣到現在這樣一座世界矚目的大城市,羅君東經歷了整個過程。“深圳給了年輕的我一個機會,也一直在給年輕人機會。”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1984年,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施工設計者之一、28歲的羅君東在施工現場留影(新華社記者劉玉生攝);右圖為2018年12月5日在深圳市福田區家中拍攝的羅君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1982年,原本在湖北中建三局工作的羅君東跟隨單位來到深圳,參與深圳國貿大廈工程的建設。他擔任滑模技術負責人,多次試驗後,與團隊一起成功完成施工,創造“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完工後,羅君東留在了深圳,參與了深圳發展中心大廈、深圳大劇院等地標建築的建設。從邊陲農業縣到現在這樣一座世界矚目的大城市,羅君東經歷了整個過程。“深圳給了年輕的我一個機會,也一直在給年輕人機會。”   新華社發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09年剛入職順豐的汪勤金在倉庫內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19年2月20日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停機坪順豐航空飛機內拍攝的汪勤金(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32歲的汪勤金來自江西樂平市。2009年,從太原科技大學畢業的他來到深圳,找工作時被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千里馬”儲備人才項目所吸引,隨即決定加入順豐,並應聘成為一名倉管員。2010年公司開啟了第一次內部招飛。他通過層層選拔和考核成功當上了飛行員,于2013年開啟飛行生涯,2019年成為機長帶隊飛行。八年來,他駕駛飛機安全飛行了3800小時,運送快遞近3.5萬噸。“從倉管員到飛行員,工裝變了,初心不改。深圳的追夢之旅,成就了許許多多的平凡追夢人。”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09年剛入職順豐的汪勤金在倉庫內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19年2月20日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停機坪順豐航空飛機內拍攝的汪勤金(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32歲的汪勤金來自江西樂平市。2009年,從太原科技大學畢業的他來到深圳,找工作時被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千里馬”儲備人才項目所吸引,隨即決定加入順豐,並應聘成為一名倉管員。2010年公司開啟了第一次內部招飛。他通過層層選拔和考核成功當上了飛行員,于2013年開啟飛行生涯,2019年成為機長帶隊飛行。八年來,他駕駛飛機安全飛行了3800小時,運送快遞近3.5萬噸。“從倉管員到飛行員,工裝變了,初心不改。深圳的追夢之旅,成就了許許多多的平凡追夢人。”   新華社發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12年在深圳一家電子廠打工的蔡麗欣(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21日,身著工作服的蔡麗欣在深圳街頭(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外賣送餐員蔡麗欣來自廣東汕尾陸豐,2011年跟隨姐姐離開家鄉,來到深圳成為手機廠流水線上的一員。2016年,蔡麗欣選擇成為一名外賣送餐員。“每天騎著車在這座城市裏穿梭,享受深圳藍天綠樹的同時為大家提供服務,就是最幸福的事。”

  “來了就是深圳人”。從1980年設立特區時不到3萬人口,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成為我國最大移民城市。這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追夢、奮鬥、紮根,與特區一同成長。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12年在深圳一家電子廠打工的蔡麗欣(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21日,身著工作服的蔡麗欣在深圳街頭(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外賣送餐員蔡麗欣來自廣東汕尾陸豐,2011年跟隨姐姐離開家鄉,來到深圳成為手機廠流水線上的一員。2016年,蔡麗欣選擇成為一名外賣送餐員。“每天騎著車在這座城市裏穿梭,享受深圳藍天綠樹的同時為大家提供服務,就是最幸福的事。”   “來了就是深圳人”。從1980年設立特區時不到3萬人口,到如今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成為我國最大移民城市。這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追夢、奮鬥、紮根,與特區一同成長。   新華社發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2012年龍忠良與自己開的計程車合影(新華社發);右圖為2020年8月17日,龍忠良與自己開的純電動計程車合影(新華社記者趙瑞希攝)。

  1997年,龍忠良從湖南攸縣來深圳。在傢具廠工作一段時間後,2000年他轉行成為一名計程車司機。年少時就對英語感興趣,夢想當翻譯的龍忠良,一直堅持自學英語。隨著外國乘客越來越多,他的英語也有了用武之地。2018年,龍忠良的燃油車換成了純電動車。車輛變了,熱心的服務不變,龍忠良在車輪上見證了深圳的變化。龍忠良入選2019年鵬城十大最美的哥的姐。“這個城市發展得太快了,也給了來這裡的人很多機會。把一個工作做到極致,行行出狀元。”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2012年龍忠良與自己開的計程車合影(新華社發);右圖為2020年8月17日,龍忠良與自己開的純電動計程車合影(新華社記者趙瑞希攝)。   1997年,龍忠良從湖南攸縣來深圳。在傢具廠工作一段時間後,2000年他轉行成為一名計程車司機。年少時就對英語感興趣,夢想當翻譯的龍忠良,一直堅持自學英語。隨著外國乘客越來越多,他的英語也有了用武之地。2018年,龍忠良的燃油車換成了純電動車。車輛變了,熱心的服務不變,龍忠良在車輪上見證了深圳的變化。龍忠良入選2019年鵬城十大最美的哥的姐。“這個城市發展得太快了,也給了來這裡的人很多機會。把一個工作做到極致,行行出狀元。”   新華社發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82年,翁純賢在深圳蛇口的凱達玩具廠拿著玩偶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21日,翁純賢在深圳蛇口一個創意園內拿著90年代購買的大哥大和凱達玩具廠的玩具留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1982年,香港一家公司在深圳投資開玩具廠,到廣東汕頭招聘工人。高中畢業的翁純賢和同鄉一起來到深圳蛇口工業區,進入凱達玩具廠成為流水線上的一員。在蛇口的日子裏,翁純賢在業餘時間進修學習,買房安家,也用賺來的錢為自己和家鄉的親人改善生活。離開凱達後,她讀了大學,進入玻璃行業,走上管理崗位,直到今年退休。當年一起來的打工妹也有一半留在了深圳,許多都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82年,翁純賢在深圳蛇口的凱達玩具廠拿著玩偶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21日,翁純賢在深圳蛇口一個創意園內拿著90年代購買的大哥大和凱達玩具廠的玩具留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1982年,香港一家公司在深圳投資開玩具廠,到廣東汕頭招聘工人。高中畢業的翁純賢和同鄉一起來到深圳蛇口工業區,進入凱達玩具廠成為流水線上的一員。在蛇口的日子裏,翁純賢在業餘時間進修學習,買房安家,也用賺來的錢為自己和家鄉的親人改善生活。離開凱達後,她讀了大學,進入玻璃行業,走上管理崗位,直到今年退休。當年一起來的打工妹也有一半留在了深圳,許多都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新華社發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99年韋偉和夫人陳榕在深圳市中心醫院開業慶典時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5日,夫妻二人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留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1998年,來自河南新鄉的韋偉,從同濟醫科大學博士畢業以後,在媒體上看到深圳中心區城市建設和規劃,決定來這座城市開啟新的生活。1999年,深圳市中心醫院開業,他成為醫院一名普外科醫生。2001年,醫院更名為“北京大學深圳醫院”。2004年,韋偉牽頭成立了醫院的甲狀腺、乳腺外科。2020年,科室被評為深圳市臨床醫學重點學科。“深圳教會了我如何向青年人學習。深圳是一個不斷讓人進步的地方,當走到一個平臺的時候,它會給你搭個梯子,再到一個新的平臺上。”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99年韋偉和夫人陳榕在深圳市中心醫院開業慶典時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5日,夫妻二人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留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1998年,來自河南新鄉的韋偉,從同濟醫科大學博士畢業以後,在媒體上看到深圳中心區城市建設和規劃,決定來這座城市開啟新的生活。1999年,深圳市中心醫院開業,他成為醫院一名普外科醫生。2001年,醫院更名為“北京大學深圳醫院”。2004年,韋偉牽頭成立了醫院的甲狀腺、乳腺外科。2020年,科室被評為深圳市臨床醫學重點學科。“深圳教會了我如何向青年人學習。深圳是一個不斷讓人進步的地方,當走到一個平臺的時候,它會給你搭個梯子,再到一個新的平臺上。”   新華社發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03年翟留偉在其工作的公司年度總結會上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5日,翟留偉在自己創辦的公司裏留影(新華社記者趙瑞希攝)。

  來自安徽宿州的翟留偉,1999年大學畢業後來到深圳,在醫療設備公司從事技術研發工作,之後曾在多家高科技公司工作。2006年和2013年,翟留偉兩次創業,現在的公司專注于研發、生産血液領域的體外診斷設備。“很多事情的成敗取決於是否盡心。在盡心的過程中,總會看到曙光,不會絕望。在深圳,只要努力做事,即便遇到困難了,也總是會有人伸手幫你。”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03年翟留偉在其工作的公司年度總結會上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5日,翟留偉在自己創辦的公司裏留影(新華社記者趙瑞希攝)。   來自安徽宿州的翟留偉,1999年大學畢業後來到深圳,在醫療設備公司從事技術研發工作,之後曾在多家高科技公司工作。2006年和2013年,翟留偉兩次創業,現在的公司專注于研發、生産血液領域的體外診斷設備。“很多事情的成敗取決於是否盡心。在盡心的過程中,總會看到曙光,不會絕望。在深圳,只要努力做事,即便遇到困難了,也總是會有人伸手幫你。”   新華社發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94年林萍在深交所擔任出市代表(“紅馬甲”)時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4日,林萍在證券公司裏工作(新華社記者趙瑞希攝)。

  林萍來自廣東韶關,1988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深圳一所中學任教,1994年進入證券行業,被證券公司派往交易所擔任“紅馬甲”(出市代表)。隨著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升級,“紅馬甲”退出歷史舞臺。脫下“紅馬甲”後,林萍繼續在證券行業工作。20多年的職業生涯,林萍支持與孵化出一批優秀企業,見證了中國證券市場在風雨中發展與壯大。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94年林萍在深交所擔任出市代表(“紅馬甲”)時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4日,林萍在證券公司裏工作(新華社記者趙瑞希攝)。   林萍來自廣東韶關,1988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深圳一所中學任教,1994年進入證券行業,被證券公司派往交易所擔任“紅馬甲”(出市代表)。隨著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升級,“紅馬甲”退出歷史舞臺。脫下“紅馬甲”後,林萍繼續在證券行業工作。20多年的職業生涯,林萍支持與孵化出一批優秀企業,見證了中國證券市場在風雨中發展與壯大。   新華社發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95年在深圳市紅嶺路和深南路交叉路口,擔任紅嶺崗亭亭長的陳廷賢指揮交通(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1日在深圳市紅嶺路和深南路交叉路口拍攝的陳廷賢(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1986年,18歲的陳廷賢從廣東英德來到深圳當兵,從此在這裡紮根。1990年底,他退伍進入公安系統,1993年成為一名交通警察,在深圳當時核心地區紅嶺路和深南路交叉路口紅嶺崗指揮交通。27年的交通警察生涯,陳廷賢工作過的崗位遍及深圳多區,見證了深圳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交通設施的日新月異和交警勤務方式的變化。“車越來越多,出行越來越方便,城市越來越文明。”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95年在深圳市紅嶺路和深南路交叉路口,擔任紅嶺崗亭亭長的陳廷賢指揮交通(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1日在深圳市紅嶺路和深南路交叉路口拍攝的陳廷賢(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1986年,18歲的陳廷賢從廣東英德來到深圳當兵,從此在這裡紮根。1990年底,他退伍進入公安系統,1993年成為一名交通警察,在深圳當時核心地區紅嶺路和深南路交叉路口紅嶺崗指揮交通。27年的交通警察生涯,陳廷賢工作過的崗位遍及深圳多區,見證了深圳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交通設施的日新月異和交警勤務方式的變化。“車越來越多,出行越來越方便,城市越來越文明。”   新華社發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92年賴犁(右)與表弟在深圳錦繡中華景區遊玩時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7日,賴犁在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景區拍攝照片(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1985年,剛出生1個月的賴犁跟隨父母從貴州貴陽來到了深圳,“深二代”的他在深圳長大,也選擇了在深圳就業,成為深圳一家媒體的攝影記者。兒時的黃土路早已變成了佈滿鮮花的快速路,過往居住的小屋也蝶變成高樓,與特區共同成長的他也一直在記錄這座城市的風雨歷程。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92年賴犁(右)與表弟在深圳錦繡中華景區遊玩時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7日,賴犁在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景區拍攝照片(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1985年,剛出生1個月的賴犁跟隨父母從貴州貴陽來到了深圳,“深二代”的他在深圳長大,也選擇了在深圳就業,成為深圳一家媒體的攝影記者。兒時的黃土路早已變成了佈滿鮮花的快速路,過往居住的小屋也蝶變成高樓,與特區共同成長的他也一直在記錄這座城市的風雨歷程。   新華社發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