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0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儲
人民幣國際化正處在加速推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國家把人民幣作為官方儲備貨幣。
中國央行日前發佈的《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有超過70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外儲。人民幣跨境使用也保持快速增長,2019年1-12月人民幣跨境使用超過19.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1%。人民幣目前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次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
人民幣國際化迎來新機遇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眼中,201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一個里程碑。
自此,歐洲央行以及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等歐洲多國相繼將人民幣列為外匯儲備;10多個非洲國家同時一次性將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近日伊朗也正式用人民幣替代美元,並把人民幣列為主要外匯貨幣。
“這在全球是前所未有的,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幣的信任和認可。”劉英對國際商報記者説。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此次疫情對人民幣國際化來説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同時也孕育著更多的機遇。
劉英分析道,美聯儲快速連續兩次降息至零利率,重啟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之後,相應的貨幣貶值幅度將會加大。人民幣的穩定性正在逐步體現。在美元不穩定的情況下,期望持有人民幣的國家可能會越來越多。
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最新報告,截至今年7月,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已上升至1.76%,人民幣支付金額相比上一個月增長14.15%,規模超過加元和澳元。報告還指出,英國在商業貿易中最喜歡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貿易交易規模約佔5.45%,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一。
劉英錶示,在這個時候人民幣可以更多通過國內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資産的計價、債券的推行,包括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的完全放開等,抓住機遇來尋求更加穩健的發展。
讓人民幣國際化道路更通暢
雖然人民幣國際化目前正處於相對加速的階段,但仍然面臨很多挑戰。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直言:“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三大功能加在一起,目前發揮的作用在全球所佔份額大概是3.2%。相比之下,美元是52%,歐元是26%,日元是4.4%,英鎊是4.0%。這種狀況顯然與中國經濟地位是不相稱的,人民幣國際化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日前表示,當前境外非居民投資者對持有人民幣資産有很大需求,應建立一個全球的人民幣外匯交易市場,讓投資者在持有人民幣資産後能按照當地法律法規在當地外匯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和外匯交易。
在劉英看來,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大突破,也需要中國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和金融改革。“在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堅持金融對外開放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怎樣去控制對外開放的速度、力度、節奏至關重要。這不僅需要科技方面的支持,更需要藝術的掌控。”
為此,劉英認為,要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重點,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改革,這樣才能使人民幣國際化道路走得更通暢、更穩健。
徐洪才也提出建議:“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金融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為此要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在宏觀調控、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産品、金融體制改革創新等方面同步推進。”
記者 白舒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