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紅職業化”現象 來自台灣的他們看到機遇
“我全網就130萬粉絲,真的很少。但是如果把我這個粉絲基數放到台灣,絕對排得進前十。這是一個很可怕的差距。”20日下午,臺胞、自媒體從業者王筠婷這樣對記者闡釋選擇在大陸發展的原因。
臺胞、自媒體從業者王筠婷接受海峽之聲記者採訪
在當天召開的兩岸青少年新媒體“辨”論壇上,兩岸青年針對新媒體熱點話題,思辨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紅職業化”現象。
“我認為網紅這個身份本身和主播、模特、歌手等都是一樣的工種,只是因為他們舞臺在網絡上,所以我們給他一個名字,叫網紅。這樣的狀況下,我們發現其實不是網紅‘職業化’,是職業‘網紅化’。”王筠婷認為,每一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這個年代的特色和不同的社會現象,網紅職業化就是這樣一個現象。
王筠婷一直在做整合行銷類工作,事業上一直孜孜以求的她在近40歲時收穫百萬粉絲。她説,自己只不過是一路跟隨時代脈動,始終堅持用自己去做實驗,因此轉戰自媒體也是一道必選題。“正好在這個年代裏我火了,以後會不會火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要去一直跟緊這個時代,這是必須的。”
對於王筠婷來説,在大陸發展電商事業也是毋庸置疑的必選。和台灣相比,大陸有廣大的腹地,不僅是生産工廠,還有非常龐大的內需市場,“這是一個時代趨勢。”王筠婷來到上海後,發現在大陸做自媒體的量級和在台灣完全不一樣。“所以來大陸不是選擇,是必然。當一個人站到一個很大的舞臺,四週圍的視野變得非常寬廣的時候。你的想法、概念就完全不同。”王筠婷説。
對於希望到大陸來涉足新媒體行業的臺胞,王筠婷建議要先了解大陸市場,因為如果輸出的內容不適合平臺,可能會碰壁。“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流量4.5,這太慘了。”
王筠婷很支持台灣同胞到大陸來搭乘新媒體行業的職業快車。她認為,新媒體不只是屬於年輕人的舞臺,在各個社交平臺活躍著的中老年人大有人在,“粉絲數量比我多!”
漳州科技學院教授、文旅設計研究院院長林昆范接受記者採訪
漳州科技學院教授、文旅設計研究院院長林昆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從宏觀角度分析了網紅職業化發展給産業帶來的變化。他認為,直播主的職業化細分需要産業去打配合,因為網紅帶貨或其他方式的流量變現已經不是一時的現象,而已然成為了一個嶄新的銷售渠道。
林昆范指出,台灣也有網紅職業化帶來的産業化轉型,但影響還相對局部,尚未達到大陸這樣系統性的轉型程度。他認為,對於台灣有志於成為“up主”的人來説,大陸不僅僅提供了一個舞臺,還提供了更成熟化的職業,更制度化的運營和更有保障的就業環境,當然還有最基本的——更有市場。
林昆范也建議,來大陸做自媒體行業需要對大陸市場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在時代洪流中抓住屬於自己的機遇。
廣西師範大學臺籍教師王孟筠
在新媒體時代下,電商主播、直播網紅被賦予了互聯網行銷師的職業名稱,網紅經濟越來越清晰,也給兩岸青少年交流,帶來新機遇。
“大陸的移動互聯網環境,已經為兩岸的青年打出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樣板。”廣西師範大學臺籍教師王孟筠從自己的教師身份出發分析認為,網紅職業化現象打破了從前“讀書”和“職業”之間的分水嶺,因為“網紅”這個職業是學生們可以在網絡上“近距離”接觸的,不需要畢業就可以了解甚至從中獲取信息。
王孟筠認為,在和職業網紅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會了解網絡倫理,精進人際關係溝通。網紅背後的經營團隊、運作流程、企業管理、經濟效益轉化也是學生們可以在課餘娛樂時學習到的。“學生提早學到這些其實也是很好的社會實踐。”王孟筠説。
“大陸網購的風潮比台灣更興盛,物流結構和平臺建設也比台灣更趨成熟。”王孟筠説,大陸網紅在經濟效益的轉化上比台灣更好,但她相信,只要好好學習大陸這方面的經驗,從中找出專屬自己的創意節點,台灣的年輕人也能走出新媒體時代新的道路。海峽之聲廣播電臺9月21日廈門消息(記者 曹婷 莊楊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