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公眾走近考古、“觸摸”歷史
講述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韋正
考古是個小學科,但不是一件小事情。
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史,讓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富有歷史智慧的民族。然而,歷史已逝、物是人非,現代人要想準確地讀懂歷史並非易事。尤其在今天,快速的生活節奏讓普通大眾無暇甚至無心去深究“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這種情況下,以通俗方式向公眾傳播考古知識便顯得十分必要。
這樣的認知讓我意識到大學考古教育的局限。作為大學教師,我的責任絕不止于課堂教學,我有義務讓公眾通過考古知識了解華夏先民的智慧、文化與傳統。
2008年,北京大學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率先舉辦了全國優秀中學生夏令營,通過多種活動讓對考古有好奇心的同學們了解考古學科的理論、方法和其中苦樂。我與不少同學保持著聯繫,後來發現,他們中的一些人正是因為參加夏令營而對考古産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高考後填報了考古專業。夏令營期間,很多家長也對考古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在家庭中形成帶動作用。截至目前,夏令營連續辦了十余次,直接參營的同學數千人,影響到的成年人數以萬計。
在與不少中學的聯絡中,我得知定期舉辦夏令營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很多中學成立了考古社團,希望得到我們的幫助。我們適時組織經驗豐富、講課生動的老師去為學生們答疑解惑。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很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考古,讓小朋友也能聽懂考古學是什麼,了解我們的先民究竟創造了多少輝煌的文化,明白我們肩負著多麼光榮的責任和使命。在與中學生的深度互動中,我能感受到,學生心底的鄉土情懷與民族自信被激發了出來。目前,與我們保持常態化聯繫的中學有幾十所,一些學校的考古社團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
文物考古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是文物考古事業進步的基礎。因此,我們也向公眾積極介紹考古學的新成果、新貢獻。除了參與博物館和其他研究機構的公開講座外,我們還積極組織各種網絡活動、參加一些考察活動。由此,我們將自己所知所學傳遞給了更多關愛文物考古事業的人。能幫助公眾提升對歷史文化遺産的理解和熱愛,是我心底深藏的幸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陳之殷、胡曉軍、晉浩天、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