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山野嶺到林木遍佈 在京臺胞辛勤九載共建綠色家園
11月7日,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在房山區張坊鎮南白岱村開展“百個家庭百棵樹——在京臺胞、臺商、臺生公益植樹”活動,130余名臺胞和市臺連線關幹部參加。(中國台灣網 王思羽 攝)
“此時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樣,看到昔日的荒山野嶺如今林木遍佈、五彩斑斕,不禁為我們九年來的辛苦付出感到驕做和自豪。”伴隨著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王慧的開場致辭,由北京市臺聯舉辦的第九屆在京臺胞、臺商、臺生公益植樹活動,7日在位於房山區張坊鎮南白岱村的“在京臺胞綠化基地”舉行。130余名臺胞和市臺連線關幹部共同參加活動。
北京市臺聯副會長王慧、秘書長張曉軍等機關幹部共同參加此次活動,圖為王慧發表致辭。(中國台灣網 王思羽 攝)
受疫情影響,原定4月份舉行的植樹活動推遲至如今舉行,當日活動主要以樹木養護為主,卻絲毫沒有影響臺胞們的參與熱情。記者看到,在“臺胞綠化基地”現場,不少在京臺胞都是一家三代齊上陣,除草、修理樹盆、澆水……忙得不亦樂乎。
活動現場,不少在京臺胞都是一家三代齊上陣。(中國台灣網 王思羽 攝)
在京臺胞林先生2017年來到北京,如今已經是第三度參加市臺聯的植樹活動了。今年他帶著老伴與6歲的外孫一同前來,一方面希望孩子從小懂得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從小體會兩岸親情,從小記住在大陸還有這樣一片“臺胞林”,並從小澆水、填土,為栽種象徵兩岸同心的常青之樹,貢獻力所能及的力量。
植樹活動不乏第四代小臺胞,在親人帶領下積極參與。(中國台灣網 王思羽 攝)
臺胞黃燚先生的大家族祖籍台灣雲林。活動當天,黃先生一家四口,連同二叔家、三姑家,3個家庭共9口人一同前來植樹。由於過往參加活動的次數太多,一家9口湊在一起,也沒算清具體是第幾次前來植樹。但粗略統計下來,每個家庭每年平均種下7、8棵樹,8、9年間,3個家庭在此種下的樹木總計超過上百棵。眼看著剛來時光禿禿的一群小山坡,幾年間一個個變得林木遍佈,一大家子人深感欣慰的同時也表示,植樹活動既是美化環境,也是另類的家族聚會,讓平時各自忙碌的親人、鄉親能有機會相見,共敘親情、鄉情。“臺胞都是大家庭。就是要讓孩子從小參加鄉親的聚會,感受鄉里鄉親之間的親情。孩子不從小感受的話,大了恐怕就沒這種感覺”,黃燚先生説。
植樹完畢之前,黃先生8歲的小兒子特意在樹坑周圍,用石子圍出特別的造型,以便明年再來時認出自己栽種的小樹,看小樹長高了多少。
黃先生8歲的小兒子特意在樹坑周圍,用石子圍出特別的造型,以便明年再來時認出自己栽種的小樹。(中國台灣網 王思羽 攝)
今年80歲的陳屏西老人提著水桶,一步步走上土坡,給養護好的樹木澆水。當天,他陪同72歲的老伴黃敬東一同參加植樹活動。陳老向記者介紹,自己的老伴祖籍台灣淡水,“她的祖父就是《馬關條約》簽訂後,連同另外四人向清廷上書,表達台灣同胞強烈反對割讓台灣的在京臺籍舉人黃宗鼎。”
眼望滿山林木,兩位老人表示,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老兩口響應號召來到郊區,“既能呼新鮮空氣,又能植點樹。有多大力出多大力,儘自己一份力。植樹就是這樣,看起來每個人只做一點小貢獻,但大家的力量匯聚在一起,環境就會有大改變。”
“幾年前的北京看不到藍天,現在又有藍天了。如今的政策就是好,搞治理污染、植樹造林,現在冬天的霧霾也少了”,陳老仰望著頭頂的藍天説。
據了解,“百個家庭百棵樹——在京臺胞、臺商、臺生公益植樹活動”自2012年開始,已連續舉辦九年,累計參與2100余人次,種植樹苗3000余株,並於2014年在房山區張坊鎮南白岱村建立了“臺胞林——在京臺胞綠化基地”,為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擴大城鄉綠色空間,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北京做出了積極努力。(中國台灣網11月9日北京訊 記者 王思羽)
“百個家庭百棵樹——在京臺胞、臺商、臺生公益植樹活動”自2012年開始舉行,並於2014年在房山區張坊鎮南白岱村建立了“臺胞林——在京臺胞綠化基地”。(中國台灣網 王思羽 攝)
“百個家庭百棵樹——在京臺胞、臺商、臺生公益植樹活動”已連續舉辦九年,累計參與2100余人次,種植樹苗3000余株,把一片荒山野嶺打造成臺胞綠化基地。(中國台灣網 王思羽 攝)